不妨往事重提
你現在也許這樣說:「帶上帽子手套吧,外面真的很冷。(無限循環中……)」
試試這樣:「你上次就是因為不戴帽子和手套,結果出門很冷,玩得很不盡興,真遺憾。」
冬天出門,如果孩子不願意戴手套和帽子,那麼就讓他試一次每當他在外面叫冷的時候,你可以告訴他,不帶帽子和手套的結果就是出門會很冷。
如果下次出門,你讓他穿厚外套他拒絕,你可以提醒他,上次就是因為不戴帽子和手套,結果出門很冷,玩得很不盡興,真遺憾。這樣他想到結果,更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給孩子一個適當的選擇
你現在也許這樣說:「請你把玩具收拾起來。」(一會兒還要玩,為什麼要收,你倒是說哇!)
試試這樣:走到寶寶面前,看著他的眼睛說:「你願意把這些玩具放到你玩具櫃的上面那個櫃子還是下面那個櫃子呢?」
孩子都希望自己有決定權,當他覺得自己能決定某事的時候,他會感覺很好。所以,有時給他一定的選擇權,在他看來似乎是自己有了決定權,他更容易接受。
比如,你說「請你把玩具收拾起來」他可能會拒絕,不過如果你問他「你是願意把這些玩具放到你玩具櫃的上面那個櫃子還是下面那個櫃子呢?」他給出一個選擇後,你可以輕鬆地和他說:「嗯,按你的決定辦,那你去放到那個櫃子裡去吧!」
多用肯定的語句
你現在也許這樣說:「不要再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快把地上的玩具收拾一下。」
試試這樣:「你的房間很亂,玩具都還沒回家,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
當你的孩子總是聽你說「不要……」「立刻停止……」他們會有一種厭煩的心理。通常,我們對孩子強調「不要」做什麼的時候,孩子會有抵觸心理,人的大腦對負面的詞彙總是不太容易接受,我們多用肯定語氣、正面語言與孩子溝通。
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語氣,讓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亂丟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這麼說:「你的房間很亂,玩具都還沒回家,你跟媽媽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嗎?」
比如孩子老是扯狗的尾巴,你可以這樣和他說「對狗狗溫柔一點兒。」而不是「不要老是扯狗的尾巴」。這樣說話語氣和方式變一變,孩子也會更容易配合哦。
>>>>
讓孩子喜歡聽你說,以下5點做在先
其實,營造一個和諧、相互關愛、相互理解的家庭關係,進而達成我們讓孩子聽話的「險惡用心」,在這當中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以下幾點請爸爸媽媽牢記在心:
1、給孩子安全感。
安全感是通過很多小事建立起來的,這從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了。比如,當他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一覺醒來後第一反應就是想知道房間裡有沒有人。
於是,他會發出試探性的聲音,先是很小,慢慢變大。如果這個時候沒有人理會,他就會感到害怕:「難道所有的人都走了,他們把我忘記了?」如果有人立即做出應答,比如答應一聲,或者輕輕拍一拍,他就會感覺滿意:「有人在陪我。」
2、不要欺騙孩子。
警惕那些你不以為然的「欺騙」,比如說媽媽早上該出門上班的時候,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要去上班,不能和你在一起了。但是媽媽下班之後會趕快回來。」這樣,雖然孩子會傷心,但是比不打招呼就消失要好得多。太多的不告而別會給孩子留下終身擺脫不掉不拋棄的恐懼而打下基礎。
3、創造共同語言。
「共同語言」可不是夫妻間的專利,和孩子之間的共同的愛好、共同的遊戲規則都是建立友誼和表示友好的有效方法。
我們可以經常和孩子聊天,尋找與孩子的共同話題,培養共同的興趣,比如和孩子一起收集樹葉、讀書、做手工、畫畫、踢球或游泳……要記住,「共同」的概念可不是當孩子畫畫的時候你坐在一旁陪伴,而是參與其中,一起完成一些事情。
4、確立一些固定的家庭活動。
當你下班回家或者把孩子從幼稚園接回來的時候,放下所有的事情和孩子親昵十分鐘吧,一起在桌邊吃點點心或者溜達到小超市一人吃一個冰淇淋,也可以在睡覺前和孩子一起朗讀一段古詩。這些事情看上去無關緊要,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密的關係就是靠這些細水長流的小事累積而成的。
5、感受孩子的感覺。
心理學家通常認為,感覺敏銳的父母在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培養安全感等方面做得最好。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方面天賦怎麼辦?敏銳的感覺能力是否可以學習得到呢?答案是可以的。
爸爸媽媽可以通過有意識地觀察來培養這種能力:今天孩子的情緒如何?有哪些特別的舉動?有哪些奇怪的表情?孩子很容易洩露出心靈的秘密的,關鍵看我們能不能捕獲。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只要能夠學會注視孩子的眼睛就可以了,它們會幫助你很快地瞭解孩子的心情,知道他今天是否需要更多的撫慰。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覺得我們不錯;請關注、點贊、收藏我們專頁【媽咪想知道的事】,分享給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