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左右腦思維的四重境界:一位伯克利物理學博士的忠告

2019-01-06     曹強育     反饋

文 | 葉李華

台灣首位科幻教授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博士

境界一

耳濡目染,激發興趣

大家看過《神奇旅程》這部電影嗎?

(神奇旅程電影海報)

大概都沒有,因為它太早太早了,是1966年的作品。但是,這部電影對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它是我最早的科幻啟蒙。

我生於1962年,這部電影在台灣放映時大概是1967年。也就是說,看這部電影時,我只是個四五歲的孩子,認識的中文字寥寥可數,頂多十幾個字。可是,我竟然能夠把這部好萊塢製作的、非常精彩的科幻電影從頭到尾看完了,而且看得津津有味,我是怎麼做到的呢?

其實是我爸爸的功勞——他帶我去看電影的時候,坐在角落裡,小聲地把字幕一句一句念給我聽。然後,我就看懂了。

過了幾年,我小學二年級,識的字比較多了,至少可以看得懂漫畫書,我媽媽就給我精挑細選一些她覺得有意義的漫畫書。

有一天,媽媽告訴我她發現了一套漫畫書,特別精彩,跟其他漫畫書都不一樣。後來我才知道,這些漫畫書的作者是劉興欽老師。他是台灣著名的漫畫家、發明家,也是我科幻啟蒙的第一位老師。

幾十年後,我在新竹交通大學教書,知道他要來學校參加一個活動。我提早到了會場,沒想到竟然在等電梯的時候跟他相遇了。

我趕緊衝上去向他介紹自己,跟他說我小學二年級時,媽媽就買了《科學怪人》給我看,後來把他的每一本漫畫書都看得滾瓜爛熟。他非常幽默,對我說:「那你從小受到我的毒害很深。」我說:「是的,您害我讀了一個物理博士。」

接下來,要講到影響我更深的另外一位作家——倪匡老師。我高一的時候,就開始看他的作品。倪匡老師被稱為香港的四大才子之一,他花了40年的時間,以衛斯理為主角寫了145個故事,而這145個故事我都讀過無數遍。

2004年,我終於跟我心目中的大師——倪匡老師有了一次重要的合作機會。那時候,他宣布自己封筆了。我用回憶錄的方式,把他的故事重新整理,出了10本《衛斯理回憶錄》。其中,差不多三分之一是他的舊故事,三分之二是我的新故事。我的第一本書寫完之後,他還親自幫我寫了序。

(葉李華老師作品《衛斯理回憶錄》)

接下來,再介紹另外一位對我影響至深的人,他就是20世紀三位最重要的科幻作家之一——美國科幻作家阿西莫夫。

我翻譯了他的整套《銀河帝國未來史》,因此被稱為阿西莫夫在中文世界的代言人。曾經有人問我:這套書里有沒有火星人?沒有。為什麼沒有?因為科幻的想像要跟實際的科學互相配合。

打個比方,科學和科幻就像左腳和右腳。想想看你走路的時候是怎麼走的?是不是左腳邁出一步之後,然後右腳再邁出去一步?有沒有可能你拚命地邁右腳,一直把左腳跟擱在後面,或者是拚命邁左腳,把右腳放在後面?

火星人的故事其實之前早就有人寫,可是到了阿西莫夫那個時代,科學家開始懷疑火星上沒有人,或者說沒有智慧的生命,所以沒有足夠的說服力來寫火星人的故事,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葉李華老師翻譯的《銀河帝國》七部曲)

要培養孩子對科幻和科學的興趣,父母的引導很重要,以我的成長經歷來說,我父親很愛看好萊塢電影,尤其是有科幻色彩的電影;我媽媽覺得好的漫畫是不錯的課外讀物。家長儘可能挑選優良的作品,陪同孩子一起觀看,自然而然會對孩子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境界二

從0到1,天馬行空

美國火箭之父戈達德在1926年就做出一個真的能飛的火箭,雖然還無法載人。有人說,他只做出了火箭的模型,但是科學的研究本來就是要從模型開始的,如果模型成功的話,把它放大就是真實的了。

(美國火箭之父戈達德)

他的發明申請到了很多專利。後來美國航空航天局在1969年登陸月球的時候,真的使用了他的發明,所以他要算是美國發展太空航行的第一號人物。

我要說的故事是,在他很小的時候,連模型都不會做的時候,他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做夢。他的夢想是怎麼來的?這件事非常重要,他的夢想來自他非常崇拜的一位科幻大師。

這位科幻大師就是法國的科幻之父凡爾納。很多人知道他寫了《海底兩萬里》,但今天我要介紹的不是《海底兩萬里》,而是影響了美國火箭之父戈達德的這本書,《從地球到月球》。

1/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