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一直是各位家長們認為尤為刺手的事情,特別是當孩子有了自己的獨立意識後,會出現一些叛逆的心理,很多家長普遍認為這個時期的孩子最不好管教,甚至會覺得孩子變得越來越自主,稍微和孩子溝通不好,親子之間的關係就會變得僵硬,這樣不僅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形成,還會影響到孩子的成績和生活,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中學的時候,都會對孩子這方面的關注變多。
很多孩子在經歷叛逆期時,父母會覺得他們無論思想言論還是行為舉止都有些奇怪,甚至有點不可理喻,不知該如何應對。
如果大家有類似的經歷,不妨看看這篇文章,雖然有點長,但相信一定會帶來啟發。
01
2-4歲:雞蛋碰上石頭
第一「反抗」期
反抗
顧名思義就是說一方對另一方不滿意,從言行上給予對方有聲或者無形的反對。
拿到家庭教育中來,就是孩子情緒反作用在家長身上,在家長身上體現出來的一種張力。
對於2—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們,經常會看到他們有不聽話現象:
你說你的,我做我的,有時弄的家長急了,就吼孩子兩嗓子。甚至還有性急的家長,在指揮命令無效狀態下,給孩子幾巴掌,結果弄的孩子哇哇大哭。
還有的家長一安排孩子做什麼事,孩子馬上說不,或者乾脆堅持自己的想法,任憑家長怎麼講道理,怎麼說勸都無法改變孩子的想法,氣急之下的家長不是批評就是乾脆暴打一頓。
看到這些現象,我經常會想到:孩子有時像「雞蛋」,家長抓在手裡,任憑你怎麼用力,雞蛋都不會破——家長拿孩子一點辦法沒有。
而有時看到一些家長那種強行想改變孩子的粗暴的作法,我感覺更像「石頭」——冰冷、無情、生硬。
追究現象背後的本質,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實際上並不難找出原因。
原因之一:我要表達,我有想法
對於2—4歲左右的孩子,從最初的吱吱呀呀對大人們來說所有點不知所云,到清晰說出來話來想表達他們的內心世界,這絕對是一個質的飛躍。
這說明寶寶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他們的話有時更傾向於描述所看到眼前的事。
儘管有時很「誇張」,有時還會向大人們表達他們內心的想法和要求——儘管有時無法「兌現」。
但是由於寶寶們掌握的字、詞彙量很少,無法真實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有時一些家長缺乏耐心,又不認真觀察,不瞭解孩子心理特點的家長便會錯誤理解孩子的本意,孩子本來說向東,家長理解成了向西,這難免讓寶寶不滿意,甚至鬧情緒。
而對於很多家長來說,特別是很多自我意識比較強烈的家長,哪能任憑寶寶們不「聽話」呢。
這還了得,這不壞了我們中國家庭教育的傳統——我是你爹你娘,不聽話還了得!
在勸說無效下,結果是非打既罵,企圖逼孩子就範,可是已經有了表達能力的寶寶們,此時已經不再情願受爸爸或者媽媽「擺布」了。
當一方要求:你必須聽我的。另一方卻是我要說我的,我要做我的。呵呵,再看,親子矛盾就呈現在我們眼前了吧?
原因之二:家長忽略了孩子的遊戲心理
家長們常常會忽略2—4歲的孩子們有一種遊戲心理。當大人們經常制止的事,他們反而會認為很好玩兒。
比如大人說:那個加電的插座很危險,千萬別動,當心電著你,可是有的寶寶偏就在家長的提醒下非要關注一下,要麼用手去捅一捅,要麼用小棍什麼的去動一動。
還比如,當大人強調:快點吃飯,別磨磨蹭蹭的了,再看寶寶,就在那給你拖拉啊,磨蹭呀。有時氣得大人恨不得給兩巴掌。可是又怕孩子吃不飽,一點辦法也沒有了。有時大人乾脆就在孩子身後追著喂飯,弄的一頓飯吃的雞飛狗跳牆。
這樣的例子很多,家長們可以環顧四周去觀察,在此不多舉例了。
原因之三:孩子的「單向思維」不容忽視
「第一反抗期」的孩子思維是屬於單向的。
孩子們經常會大腦不轉彎,想什麼就是什麼,不管你怎麼勸,總會按著自己的想法去干,面對這種不可逆轉的想法,家長只需要冷處理,或者裝看不到,或者採用延遲滿足要求的方法,便可以擺脫眼前的困境了。
比如孩子走到樓下了,把玩具忘家裡了,這時如果你說:我們已經下樓了,下次再拿吧,可是看看孩子偏就不,就讓你上樓去拿,怎麼辦?
還比如幾個寶寶在一起玩,你的寶寶護自己的玩具,別人動哪件都不行,別的小朋友一動,他就要、爭、搶,結果弄的哇哇大哭,場面很不好控制,怎麼辦?
對於「第一反抗期」里孩子們的表現,不管頂嘴也好,還是遊戲心理也罷,都需要家長們冷靜面對,用不著去和孩子們著急,也不用去焦慮。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應對呢?
方法一:走到孩子身邊,蹲下來告訴孩子「我需要幫助」
當你要求孩子做某件事的時候,只需要提醒或者鄭重告訴孩子一遍或者兩遍就夠了。
如果他們仍在自顧自地做著手裡事,或者在專注於玩兒時,請不要再說第三遍了,如果你這樣做了,就等於白白浪費你的感情。
因為孩子壓根就沒聽你說啥,更沒有去執行的意願。如果你喋喋不休的話,就等是廢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