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都很愛孩子,都想教育好孩子,但是為何一開口,話裡就都長滿了刺兒,紮傷了孩子?
很多爸媽會說:「我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控制不住啊。」對此,有教育專家表示,「刀子嘴、豆腐心」的父母,往往會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他呼籲道:「既然是豆腐心,又何必刀子嘴?」
事實上,很多時候,面對小小的孩子,是我們未曾領悟親子教育的溝通之道,就先被情緒占了上風,是在宣洩自己的怒火而已,甚至是有意無意,把孩子當成了「出氣筒」!而孩子,卻無辜地被這把「火」灼傷。
4
漫畫家幾米說:「 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既然有愛,我們就要懂得在嘴上「裝」上一個「篩檢程式」,在對孩子說話之前,要理智、謹慎地「過濾」掉那些「有毒」的惡言妄語,用愛的舌頭,跟孩子溫和地說出每一句話。
1.跟孩子有話「低聲說」
很多爸媽經常一心急,聲音就會不知不覺變高,扯著大嗓門對著孩子吼叫、咆哮、命令,只會讓孩子心中驚懼或心生抗拒,很難一下子就弄明白、並信服父母的話,更不懂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在一檔節目中,中科院心理博士羅靜女士曾說:「吼其實是一種語言暴力,你這是在教會孩子,我聲大我就有理。」 「孩子以後長大了,他也會模仿,他也會學習。」在我們跟孩子說話時,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和音量,對孩子進行「低聲教育」。
2.不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別隨意而粗暴地給孩子的行為下結論,貼上負面性的「標籤」,而是要管理好情緒,得跟好好孩子瞭解實際情況,再耐心引導孩子。
如果我們一看到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做錯了,就按捺不住亂吼:「你就是不如別人聰明!」、「你真是個窩囊廢!」、「你以後肯定沒啥出息!」……就容易給孩子帶來不好的心理暗示,會導致孩子逐漸認同這些「標籤」,變得沒有自信、心態消極。

3.轉變方式跟孩子「不講理」
在網上,有位位網友曾分享這樣一個經歷:地鐵上,看見一個小男孩在吃東西。媽媽就跟孩子說:「兒子,地鐵上有三隻羊,中途來一隻狼,那麼還有幾隻羊呢?」小男孩就說,沒有羊了,因為被狼吃了。但媽媽卻說:「不,還有3隻羊,因為地鐵上不能吃東西。」
孩子聽了,默默收起了零食。 有時候,與其搬出一堆「大道理」來訓斥孩子,不妨轉換溝通方式,用繪本、寓言或小故事等形式,跟孩子循循善誘,更能啟發孩子。
4.懂得為孩子「留面子」
孩子再小,也有自尊心,當眾指責、辱駡孩子,會讓他感覺羞恥無措,就算是犯錯了,也難以正視自身的問題。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家裡來客人了,小朋友很興奮,在房裡亂跳,一不小心竟把花瓶打爛了,媽媽沒有在客人面前斥責他,只是溫和地悄聲對孩子說:「你得自己想辦法處理。」然後就去和客人聊天。
於是,孩子自己掃乾淨了花瓶碎片,媽媽也表揚他知錯能改。這樣做,恰如其分地給孩子「留面子」,讓他處於一種被尊重、被信任的氛圍裡,會積極地想法彌補自己的過錯,比起當眾朝孩子發火,豈不是更高明?
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說:「 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
給予孩子多一點的尊重、接納和鼓勵吧,用溫言細語的話句,給他春風化雨的滋養。因為,這些用愛說出的話,是他長大後行走天地的底氣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