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氧氣」,可能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不陌生,因為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保障之一。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氧氣對於人體還是有一定危害的。

換句話說,氧氣對於人類來說並不全是有益的,因為人吸進體內的氧氣,大部分會和體內有機物反應,生成人體所需的能量,保證機體的正常運行,而少部分則會轉化為氧自由基。
許多科學家將氧自由基稱為「健康殺手」,因為它能夠將體內蛋白細胞纖維化損傷DNA,並且使人類的皮膚鬆弛、老化,最終讓機體衰老走向死亡。

正因為氧氣對人類也是有害的,所以醫療上對氧氣的使用也有著嚴格的限制,比如吸的氧通常濃度都在60%以下,吸氧的時間也不能過久,防止氧自由基對人類身體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既然氧氣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那麼氧氣會不會是一種慢性毒藥,需要70年的時間殺死我們?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都知道,有機物和氧氣發生的反應是氧化反應,氧化反應是一種另類的「燃燒」,而人類的身體也是有機物,這就意味著有氧氣參與的氧化反應會對身體造成損傷,然而經過幾十年的積累,最終使人體走向死亡。
其實還沒探索宇宙的時候,科學家們並沒有意識到氧氣是地球生命繁茂的關鍵因素之一,也並沒有意識到地球能擁有大量的氧氣是多麼的幸運。

直到人類開始探索宇宙科學家們才意識到,並不是所有的星球都像地球一樣擁有大量的氧氣,其他星球擁有更多的是無法呼吸的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溫室氣體。
事實上,可能許多人都有一個誤區,認為地球是先有大量氧氣之後才有的生命,而現實情況卻與之相反,地球是先有生命之後才有的大量氧氣。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地球上最初的大部分氧氣,都來源於藍藻這種生物,可氧氣的出現帶來的並不是生命的繁茂和興盛,而是當時生命的災難和末日。
24億年前,隨著藍藻的大面積繁殖,它們釋放出的氧氣開始在大氣層中堆積,可當時地球上的生命都是厭氧的,氧氣的增多對於它們來說是致命的,所以在這場劇變中它們只能黯然退場。

科學界將這次大滅絕稱為「大氧化事件」,厭氧的古細菌們在這場事件中幾乎全滅,現在僅能在海底火山口、高濃度鹽鹼湖底部等極端缺氧的環境中,才能看到它們活動的身影。
生命的頑強是有目共睹的,部分古細菌為了能夠生存下來,演化出了修復DNA的功能,適應了有氧的大氣環境,成為了地球上最早的真核生物,也是今天地球萬物、包括人類在內的共同祖先。

雖然氧氣給地球帶來了第一次大滅絕,但是從宏觀上看,它的出現也給地球生命帶來了無限輝煌和無限可能。
因為如果地球上沒有氧氣,生命其實很難將各種有機物轉化為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一旦地球充滿了氧氣,那生命可以利用氧化反應轉化出能量,而這個氧化反應過程就是呼吸。

而氧氣的出現,極大程度上推動了生物的演化,或者說推動了生物複雜性的演化。為了抵禦氧氣的侵襲,部分古細菌演化出了保護內部的「核膜」,從而產生了真核生物。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越來越高,單純的核膜已經無法抵禦侵襲,於是它們又演化出了基因重組機制,有性生殖模式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生物開始有了性別的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