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優秀的孩子都是時間管理的高手!學會管理時間,做到3點就夠了

2020-09-22     玉兒     反饋

孩子拖延,沒有時間觀念,約好的時間到了還不學習,本質上是個時間管理的問題。

有效的做好時間管理是最關鍵的。

孩子從小就要養成一個會管理的好習慣,作為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你也許還能在學習中幫他,但是等孩子長大了以後,有很多的功課你都不理解並且也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做,而且這時候你也不用幫他做。要是想讓孩子能夠在高效學習,高效做事,高效成長的軌跡上拼搏,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孩子自己管控時間。

有人說, 真正拉開孩子距離的不是智商,而是時間管理,深以為然。對於孩子而言,隨著學業的加重,要做的事情逐漸增多, 培養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個人支配時間的方式,就等於他支配人生的方式。人生只有一次,希望孩子能夠學會時間管理,成為時間的主人翁。而學會支配時間的第一步是要認識時間。

1.教孩子認識時鐘和時間

從小開始讓孩子認識「時刻」,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入時刻的概念。比如,「7點了,該起床了」「9點了,該洗漱睡覺了」。

有意識地把「時刻」和「行動」聯繫起來,時刻是簡單的數位,但把這個數位和所做的事情聯繫在一起,就能讓孩子把生活和時間連接起來,幫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理解時刻的概念。

學前的寶寶, 讓孩子有一個時間的概念,上學後,就可以正式學習時間和鐘錶了。雖然現在電子設備都有時間,但為了讓孩子更好地管理時間,在每個房間都放置一個時鐘吧。有時針、分針的時鐘更容易讓孩子理解時間的概念。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3/20438010.avif

教孩子認識時鐘

2.讓孩子感受時間,給時間分段

孩子對抽象的時間不理解,可以幫助孩子, 把一天的行動用圖表表示出來,用不同的顏色表示行動。這樣一來,各項行動佔用了多大的時間比例,就能一目了然。

父母也可以製作自己的時間安排,讓孩子瞭解到父母在工作上花費多少時間。通過圖表,讓孩子感受父母各項行動所佔用的時間。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3/20438011.avif

給一天的時間分段

對於孩子經常做的事情,可以讓孩子自己分配要花費多長時間,在圖表上示意,將一天的時間分段,讓孩子明確一天的時間能做什麼事情。

1.培養孩子列清單整理大腦,分清「該做的」和「想做的」事

孩子每天要做的和想做的事都很多,父母引導孩子思考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想做的」。把腦海中所有的想法都列到紙上,然後 區分「該做的」和「想做的」的事。

即使收拾玩具和洗漱這樣的小事,我們也讓孩子寫出來。每完成一件事,就把這一項劃掉,每劃掉一件事,就會增加一份成就感。而這份成就感,也能成為督促孩子行動的利器。

經常列清單養成習慣, 有助於孩子制定可實施的有效計畫,是提高孩子生活效率的好方法。

記得我剛參加工作時,在一個師傅的引領下養成了列事情清單的習慣,工作多年以來,這個習慣讓我受益匪淺,大大提高了我的工作效率。

制定計劃

「辦事情條理化」已經被美國哈佛經典教材《管理之門》列為管理人必須做到的一項基本工作。

「班事情條理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當孩子慢慢地養成這個習慣,一定能從中受益。

2.引導孩子給事情排序,要事第一

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和緊急程度給任務清單排序。每一件事情都有截止日期,所以對於完成計畫而言,排序十分必要。

《忍住!別插手!》合理安排時間中根據事情的緊要程度和重要程度劃分為四個象限。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3/20438012.avif

時間管理四象限

A必須今天做的,既重要又緊急的事。 B不必非得今天做,但必須要做的事。 C今天不做也行,不太重要的事。 D什麼時候做都可以,不太重要的事。

孩子越大,需要做的事越多,如果不善排序,孩子會被各種任務壓得喘不過氣。趁孩子小沒有太多工壓力,幫助孩子培養判斷力,養成排序的習慣。如果做事情前就能排序好,行動時就會事半功倍。

《聰明人是怎樣管理時間》中說:聰明的人,知道如何分清輕重緩急,如何提高自己辦事的效率。要想掌控你的工作,你要分清輕重緩急,這樣工作才能舉重若輕。

「到底先做哪一個更好一些呢?」用這樣的問句引發孩子思考。引導孩子先從A類事情開始做,因為如果先花精力做不太重要的事,那麼做相對重要的事時,可能會精力不足。

有時在父母看來無足輕重的事,可能在孩子眼中是頭等大事, 耐心傾聽孩子的排序理由,明白孩子的心思,父母也從溝通中反思。

決定先做什麼也要視狀況而定。比如我家孩子每天練跳繩,如果回家先寫作業,等到晚上了練跳繩就會打擾鄰居的休息。所以我和孩子商量先練跳繩,再寫作業,否則影響別人休息。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