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麻煩您多照看下我家的孩子!謝謝

2020-09-22     逄艷姬     反饋

孩子上幼兒園,許多家長都會和老師進行交流,自己家的寶貝從沒離開過自己,希望老師對寶貝多關照一些...

作為家長,為了孩子著急擔心,害怕孩子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一時適應不了,我們都能理解。但有,這樣的請求不僅於孩子無益,也會讓老師感到為難。

為了孩子們能更好的成長,更好的實現家園共育,我們希望家長們在與老師進行溝通時,注意以下這幾個方面......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4/20440118.avif

1、體諒老師,不要求老師的額外照顧

父母們只有一個孩子,而老師眼裡有全班二十多個孩子。

我們一方面要求老師一碗水端平,公平對待我們的孩子,另一方面又希望老師額外照顧自己的孩子,這未免有些矛盾,也讓老師們為難。

舉個例子:幼兒園開展演出活動,全班二十多個小朋友的位置一定會有前有後,而往往有家長要求讓自家孩子排在前面,甚至有的家長會認為自家的孩子排在後面或邊上是因為老師不喜歡他。

這可真是太冤枉老師了!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4/20440119.avif

事實上,老師對所有的孩子都一視同仁,誰排在前面誰排在後面,都是經過仔細思考的:

個子矮一點的孩子在前面、個子高的孩子在後面一點,這樣大家的表演都能被看到;

動作熟練一點的寶貝排在前面,起示範作用,當後面的小朋友忘記動作時可以看看前面的小朋友.....

況且,孩子們本身並不在意自己排在哪裡,對他們來說,開心就足夠了,在意的反而是家長。

2、尊重老師,幼師不是保姆

班級群里,每天都有人呼叫老師:

「老師多給孩子喝點水。」

「老師,今天晚到,給我們留飯。」

「老師,記得讓他大便!」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4/20440120.avif

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老師既要忙著照顧孩子,又要忙著組織教學活動,有時來不及回覆信息還要被家長埋怨工作不上心,真是有苦難言。

其實,孩子在慢慢長大,慢慢掌握基本的自理能力,知道渴了要喝水,睏了要睡覺,冷了要穿衣,遇到困難了要請老師幫助。

老師是孩子的引導者,不是保姆,我們還是要嘗試著去放手,讓孩子自己學會成長。

3、信任老師,正確對待老師的「投訴」

面對老師的「投訴式反饋」,有的家長表示很生氣。

「我家孩子這麼乖,怎麼會調皮呢?」

「我們孩子在家一直沒有這種行為出現,是不是在班上和其他小朋友學的?」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4/20440121.avif

幼師這個職業是有點自帶「招黑」的屬性:有問題不說明吧,會讓人覺得對孩子不用心;說的太明確呢,又可能讓家長覺得不舒服。

其實我認為,老師肯主動找我們交流,說明老師把我們的孩子放在心上,期望我們可以配合,改掉孩子不好的行為習慣。

我們要信任老師,配合老師的教育,而不是對老師的「投訴」心懷質疑和抱怨。

更何況,如果連老師都不值得信任,何必把孩子送去這所幼兒園呢?

4、爭議之事不入「群」

每個父母或多或少都加了幾個班級QQ、微信群,方便老師通知事項和家長們平日裡進行交流。

可有的時候,一不小心,班級交流群變「討伐群」,讓老師倍感無奈。

例如:有的家長將孩子受傷的照片發到了班級群里。

家長認為孩子在園摔倒受傷是因為老師沒有照顧好孩子,應該負主要責任;另有家長為老師叫屈,認為老師照顧那麼多孩子,難免有照顧不周的地方,不應該這樣咄咄逼人...

/www/bananadaily.net/web/images/image/2044/20440122.avif

最後兩方陣營在群里爭論不休,讓老師有種下不來台的感覺,很是尷尬。

班級群是大家交流溝通的橋樑,並不是解決矛盾評理的地方。說話交流方式不對,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會,讓彼此感到尷尬,所以爭議之事不入「群」。

5、主動配合老師,支持老師的工作

幼兒園經常會舉辦一些親子活動或者布置一些親子作業,時不時讓孩子帶點小物品,例如:牙膏包裝盒、飲料瓶,紙箱......

1/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