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來臨,幼兒園開學啦!
新入園的寶爸寶媽們,既緊張擔心,也好奇:
我的娃每天在幼兒園會是什麼狀態?
是沒心沒肺高高興興說再見的那一個?
還是哭的最慘、撕心裂肺的那一個?
開學初期,每天清晨,幼兒園門口一場場家長與孩子分離的場景,孩子撕心裂肺的哭鬧,不想離開爸爸媽媽,寶爸寶媽們面部表情也是一萬個不舍!
各種心酸滋味只有正在經歷的幼兒家長心裡最清楚。

不經歷哭鬧的肯定是少數,有些孩子頭幾天不哭,是因為還新鮮著,幾天之後會有後反勁,反應過來之後才開始哭。
所以,孩子要做到不哭,很難;
但是更難的是,父母自己做到鎮定離開。
孩子哭成這樣,我怎麼走?
我就這樣走了,會不會太狠心?
孩子會不會以為我丟下他,內心受到傷害?
怎麼辦?我要不要回去再看一眼?

一邊是哭天搶地要「媽媽」的孩子,
一邊是痛苦糾結的老母親,
咬咬牙狠狠心,把孩子硬塞給老師,
轉身離開的同時,卻忍不住眼淚嘩嘩直掉。
新學期,如何縮短寶寶哭鬧潮?
新家長們可能都需要以下入園告別技巧。

一、【準備】循序漸進的分離適應
孩子入園哭鬧,是因為害怕,害怕依戀的家人一去不回。
這樣的擔心會讓他們在你不在的時候緊張、焦慮、無法安心地做任何事情。
這說明寶寶與你之間,建立了十分健康的安全依戀,是一件好事。
入園意味著一貫依戀著你的寶貝要練習與你暫時性的分開了。
所以,關鍵是讓寶貝對你的分離產生信任,你只是暫時性的離開,並不是一去不返。
因此,可以循序漸進地和孩子練習這樣的分離。
從最開始的2個小時:你睡醒覺媽媽就回來了
慢慢到半天:吃完午飯媽媽就回來了
再到全天:晚飯時候媽媽回來
讓孩子慢慢適應短暫地與媽媽分離。
有幾個技巧:
1、最開始的分離最好是你特意製造的,而不是突發的,這樣才能從容地和孩子提前打招呼,然後保證能按時回來。
2、語氣儘量放鬆愉快,回來時告訴孩子:「我上完衛生間啦!」或者「我打完電話了」,來提醒孩子你可以說到做到。
3、離開前給孩子布置具體的任務,會讓孩子更習慣和你分離。
比如:當你需要出門時可以說:「媽媽要上班啦,午飯的時候會回來,你來幫我開門!」孩子習慣了之後,送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更容易和他們建立固定的再見儀式(比如擊掌、飛吻、親吻手心等)。

二、【入園】正式告別,還是悄悄走開?
即使做好了充足的準備,真到了入園分離的這一刻,還是會哭鬧。
孩子們或撒潑打滾,或默默含淚,就是不願撒手讓你走。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1960)將孩子的分離焦慮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反抗
——嚎啕大哭,又踢又鬧(分離焦慮爆發)
第二階段:失望
——斷斷續續,仍在哭,但大吵大鬧減少,不理睬他人,表情遲鈍(對悲傷的哀悼)
第三階段:超脫釋然
——接受外人的照料,開始正常活動,如吃東西,玩玩具,但是看見媽媽又會表現出悲傷(孩兒見到娘,有事沒事哭一場)。
鮑爾比認為,孩子出現分離焦慮,順利渡過這三個階段,孩子才會釋然。
分離焦慮是焦慮的一種,誘發孩子焦慮的環境不改變(你不捨得離開,焦慮源就一直存在),你的安慰實際上會變成撩撥孩子焦慮的催化劑。
孩子的焦慮之火快要熄滅了,你再抱一下,重新回到第一階段的焦慮爆發模式,孩子無法進入下兩個階段,哭鬧的時間就會越長。
只要孩子的本能反應沒有終止或滿足,這種焦慮就會一直存在。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
正式告別後,果斷離開,
不要拖泥帶水!

禁忌1:反覆叮囑
很多家長不放心孩子,其實是不放心老師。
家長們一定要相信,老師在對待孩子的分離焦慮時會有自己正確的判斷和做法。
有的媽媽在送園時,當著老師的面反覆叮囑老師和孩子:
「有小朋友欺負你,要打回去,還要告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