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馬明和林麗,兒子女兒一家四口,唯獨少了一位老人,那就是馬明的媽媽,大家齊坐一起,吃團圓飯。
看到每家每戶團團圍坐,給老人派紅包,和氣融融,馬明很不是滋味,悻悻然。這時候,林麗發話了:
「幹嘛?大過年的又想她?想她你就去看她,但是要接她回家過年就不可能!」
原來,「她」是指馬明的媽媽,已經在老家一個人孤零零地過了好幾個年,每次馬明想接媽媽回自己家過年,都會遭到老婆林麗的反對。原因還要追溯到當年懷孕、坐月子的時候。不要不相信,月子仇,可以讓一個女人記恨一輩子。

當年,馬明很窮,拿不出彩禮,家裡只有一個老房子,沒什麼電器,換做現在,結婚都困難,但是林麗真心愛馬明,不嫌棄他窮,又加上懷孕了,更加義無反顧,於是就徹底裸婚了。
馬明對老婆體貼,感激她對自己不嫌棄,有什麼好吃的都先讓給老婆吃。也就是這些小恩愛的舉動,讓婆婆醋意大發,到處說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更過分的是說媳婦是倒貼兒子,不要錢的貨色,自己兒子什麼樣的老婆找不到。
這些,林麗都忍了,婆婆卻更加囂張。直到林麗生孩子,得知一胎是女兒,婆婆看都沒看一眼,更別說照顧月子,不管不顧。林麗忍著痛,照顧自己,給孩子洗澡,換尿布,累得腰酸背痛,落下一身月子病。出完月子,林麗想出去找點事幹,掙點錢貼補家用,想請婆婆幫帶孩子。婆婆就是不肯,說,誰生的誰養,我沒這個責任幫你帶孩子。

林麗氣不打一處來,只能自己一邊帶孩子,一邊種蔬菜,吃不完的就背著孩子,挑著蔬菜去市場上賣。就這樣風雨無阻地堅持了兩年,林麗雖然辛苦,也存了點錢。後來又生了一個兒子。林麗以為,這下婆婆不再重男輕女,沒話說了吧,肯帶孫子了吧。
怎料婆婆以身體不好為由,就是不肯幫。這下林麗怒了,說:「我現在需要你的時候,你不肯幫,等你老了病了,也別想到我,我也不幫!」
林麗原本只是想用激將法刺激一下婆婆,希望她能想通這一層關係,怎料婆婆說:「老了病了也不用你管,死了往廳堂一放就行。」
林麗被氣死,說:「你牛,你硬氣!」

就這樣,林麗辛辛苦苦帶著兩個孩子,一邊操持家務,一邊趁孩子睡了做點手工,攢夠了就出去市場上賣,掙點小錢。通過幾年的努力,林麗和老公在郊區臨近縣城的地方蓋起了新房子,搬出去單獨過。那時候,公公還健在,老兩口單獨生活,也沒什麼大問題。後來,公公病重去世了,婆婆一下受打擊,身體差了不少,有時生活還不能自理。
馬明是開長途貨車的,下班之後已經很累,沒時間去照顧親媽。這時候想請老婆林麗去照顧一下,林麗說:「不可能,當年我坐月子你媽媽沒照顧過一天,孩子沒幫帶一次,人家硬氣得不得了,說老了病了不用我伺候的。」

馬明想想也是,自己親媽做得過分再先,也不好過多責怪老婆。林麗也算有良心,自己不照顧婆婆,但從不阻止老公去照顧他媽媽,現在過年了也一樣,要去看望是他的事,要送錢送吃是他的事,但是要接回來一起過年,一起住,絕不可能。有她沒我,有我沒她。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場景。
真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雖法律規定,公婆沒有義務撫養孫輩,媳婦沒有義務贍養公婆。可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美德和習俗,不是一個法律規定就能改變的,一家人更多的講的和氣生財,團結和諧。

當你年紀不算太老時,覺得疾病離自己很遠,不需要親人的説明,可歲月對誰都是公平的,它像一把殺豬刀,刀刀催人老。
很多公婆認為,媳婦是外人,沒必要幫外人帶孩子,即使幫忙帶大了,自己也老了,享受不到孫子的孝順,這是一樁虧本生意,划不來。
人啊,最忌諱的就是計算太清楚,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怎麼就不知道,幫兒媳就是在幫自己呢。
你認為兒子才是依靠,可有多少男人願意為了工作事業,養家餬口,而丟棄工作去照顧老人呢?恐怕很少吧。在身不由己的時候,大多數男人還是指望老婆去幫忙照顧自己的爸媽,可是公婆的種種行為讓兒媳婦寒了心,誰還會願意去伺候?

人心都是肉長的,年輕時,我需要你説明,你一腳踢開,將責任拋得一乾二淨,老了卻道德綁架,用一把無形的枷鎖架在兒媳婦身上-----媳婦不孝順。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豈不知一報還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