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第一印象,並非是古板印象,一個生命的好與壞,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
若說哪種狗狗最受到偏見的話,非「比特犬」莫屬,因為它給大多數人留下的印象是兇狠、愛打架、不服管教的狗狗。
每當比特犬一出現在街上,人們就會有意識地避開它,生怕被咬一口。

咱曾經也不咋喜歡比特犬,記得那時還未禁養一些狗狗的時候,社區裡就有人養比特犬,每當看到它們路過時,都下意識地往旁邊挪一挪。
這倒不只是咱受到了網上對這種狗狗的「暴力評價」,而是咱親眼見到過社區裡的比特犬咬著一隻金毛的一幕,就連主人都不能讓它松嘴。
只是並非所有的比特犬都這麼暴力,不然它們也不會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較大的名聲。

就拿這只叫做「瑪蒂爾」的比特犬來說吧,您能從它那滑稽可愛的外表中看出它很兇嗎?它可是一隻非常厲害的「治癒犬」。
離瑪蒂爾來到赫爾先生身邊差不多有一年時間了吧,它有幸靠著自己的本事留了下來,且給赫爾先生帶來了不小的幫助。
當初瑪蒂爾還是一隻流浪狗的時候,就被赫爾先生一眼相中,繼而把它留在了訓練基地中。
那時瑪蒂爾可沒現在這麼可愛,它的身上看起來有許多的「傷口」,配上那雙冷漠的眼神,走在街上都沒人願意搭理它,甚至對其避而遠之。

作為一隻比特犬,縱然瑪蒂爾並非很兇猛,但人們已經對它產生了刻板的印象。加之瑪蒂爾身上的傷口令它多了一絲猙獰,別人還以為是它打架造成的。
許是習慣了這種不被待見的生活,瑪蒂爾不會像其它狗狗那樣蹲在店門外討食,而是蹲得遠遠的,看看待會兒是否有多餘的食物。
街上的流浪狗並不少,從它們不算太瘦的身子就可以看出街上的人對這些流浪狗還不錯,然而這不包括瑪蒂爾在內。
瑪蒂爾所住的地方是在城外,它每天幾乎都在走路,卻還是吃不飽。它也沒有什麼朋友,其它狗狗也不怎麼搭理它,有時還會把它趕走。
至於那些餵食流浪狗的好心人……他們倒是給瑪蒂爾達丟去了食物,只是由於流浪狗太多,也根本顧及不到這只被排斥在邊緣外的比特犬到底吃到沒有。

如果沒有赫爾先生的主動搭理,瑪蒂爾或許不會在那個街區待太久。它並非膽小,也沒有排斥人,因此當赫爾先生靠近時,它選擇低頭搖晃著尾巴迎了過去。
「若它真是鬥犬,它就不會容忍別人踢它」,赫爾先生能注意到瑪蒂爾,還是有一次他前來救狗時,發現有一個人用食物哄騙瑪蒂爾過去後狠狠地踢了它一腳。

結果瑪蒂爾既沒吼叫,也沒呲牙,而是靠過去叼著食物後就立馬逃跑了。
這一幕引起了赫爾先生對瑪蒂爾的興趣,他在後來幾天裡一直暗中觀察瑪蒂爾,因為他想幫助這只狗狗。
在被帶走的那天,瑪蒂爾乖巧地等著赫爾先生給它拴上繩子,再開心地跳上車,而後在獸醫那兒安靜地看病。

一番檢查後得知,瑪蒂爾身上那些所謂的傷口終於有了解釋,其實那並非是打架造成的傷口,而是因為得了「利什曼病」所造成的皮膚損傷。
有了一個暫定的住所後,瑪蒂爾展現出了自己真實一面——活潑、開朗且「樂於助狗」。

每當有新的流浪狗被送來時,瑪蒂爾就會主動上前去打招呼,即使對方並不友好,它也會想辦法讓其平靜下來。
這就是瑪蒂爾的長處,是其它狗狗所不能具備的優點,也是赫爾先生把它留下了的主要理由。

誰能想到,當初那隻被人誤以為是兇狠鬥犬的狗狗,如今卻專門撫慰其它謹慎兇狠的流浪狗。
還是那句話,外表的「善惡」並非能決定一個生命的本質好壞,還得仔細觀察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