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在全球持續延燒,各界皆期盼疫苗問世以遏止疫情。我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0)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國衛院以倉鼠做研究,發現施打DNA疫苗的倉鼠感染新冠病毒後,肺臟病毒量大幅下降至原來的1%,顯示疫苗具有良好的保護效果。
國衛院日前推動四大疫苗開發平臺,包含:勝肽疫苗、DNA疫苗、重組病毒疫苗、次單元疫苗,於今年7月1日選定DNA疫苗作為開發主軸,並展開動物攻毒試驗。

全球各大藥廠快馬加鞭研發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歐洲聯盟(EU)預期疫苗可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
德國「商務日報」(Handelsblatt)今天報導,歐盟衛生執行委員凱瑞亞吉德斯(Stella Kyriakides)說,雖然目前預測可能不準,不過有明確證據顯示「最早的疫苗將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上市」。
負責協調各國抗疫政策的凱瑞亞吉德斯說,疫苗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不過只要相當數量的民眾(尤其是高風險者)接種,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就可逐漸恢復正常。
歐盟正與各大藥廠談判,確保疫苗的供應,其中法國賽諾菲(Sanofi)和英國葛蘭素史克(GSK)已承諾供應逾3億劑;德、法等國政府也與英國阿斯特捷利康公司(AstraZeneca)達成協議,一旦疫苗研發成功,歐盟即可獲得4億劑。

與疫情剛爆發的3、4月相比,歐洲醫療物資目前不短缺,口罩、呼吸器、藥品都有一定的存量。
近日德、法等國推出手機應用程式(App),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阻止病毒傳播。歐盟正努力解決法律和技術上的問題,希望在9月初為各國的App建立統一的平臺。
不過,最近歐洲的疫情仍相當嚴峻,各國不時傳出區域性的傳染,讓凱瑞亞吉德斯感到憂心。
她說,對新型冠狀病毒的不安全感會一直存在,她呼籲各國透過檢測、追蹤和迅速隔離的方式,讓歐洲不要再出現封城和邊境管制。
研究團隊先透過候選疫苗來免疫倉鼠,再用新冠病毒感染倉鼠,也就是說,先讓倉鼠注射DNA候選疫苗,再讓倉鼠感染新冠病毒,藉此觀察疫苗是否具有保護力。
實驗結果顯示,沒有接受DNA候選疫苗免疫的倉鼠,體重明顯減輕,活動力隨之下降,肺臟也有很高的病毒量;接受DNA候選疫苗免疫的倉鼠,體重與活動力則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此外,接受DNA候選疫苗免疫的倉鼠,能夠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的複製,肺臟病毒量降為原本的1%。
國衛院表示,有別於傳統的不活化病毒疫苗或是重組蛋白疫苗技術,DNA疫苗屬於新一代的核酸疫苗技術,具有快速生產的優勢。國衛院本次與安特羅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開發DNA候選疫苗,期待雙方合作能加速疫苗研發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