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春美/口述
我叫倪春美,英文名Chunmei,生活在美國紐約州。1996年初,剛出生不久的我被人遺棄在浙江義烏赤岸鎮派出所門前,一位警官將我送到了義烏福利院。六個月後,在象徵著團圓的中秋節,我被一位從美國遠道而來的單身媽媽領養。她把我帶到國外過上另一種生活,也徹底改變了我的命運。

1999年夏天,紐約州伊薩卡城,我和美國媽媽的合影。
領養我的美國媽媽名叫Peggy,當時45歲,在著名的IBM公司做統計工作,算是中產階層。在她三十多歲的時候,深愛的未婚夫因為癌症去世,她本想從這件事中走出來,重新組建家庭,卻一直沒有找到理想的伴侶,所以決定自己領養一個孩子。
那時候中國政府剛剛開放外國人領養管道不久,這項政策讓我的美國媽媽看到了希望。經過申請與準備,1996年秋季,她和十幾位有領養需求的美國人組成了一個lucky group(幸運團,寓意她們是幸運的媽媽)一起坐飛機到上海,之後又轉乘大巴車來到義烏福利院,在那裡第一次和我相遇。

在福利院,她給我換上了新衣服,舊衣服後來被帶回美國洗好收藏起來。
美國媽媽告訴我。她第一次見我的時候看到我很瘦小,頭上還長了膿瘡,據說是因為睡硬板床導致的,似乎並不健康,但她還是一眼看中並接受了我。
福利院的人跟她說,我被發現的時候身穿一件帶有卡通熊貓圖案的黃色嬰兒服,身上塞著一片長方形的紅紙,上面寫著我的出生日期和名字「春美」,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資訊,姓氏、籍貫、在哪裡出生的一概不知。

這是寫有我個人資訊的紅紙,現在仍然由美國媽媽保存著。
那個年代,義烏福利院給所有孤兒都起了一個共同的姓——「倪」,因為當地方言「倪」和「義」發音相同,漢字拆分之後,「倪」還代表「人民的孩子」。為了尊重福利院和我親生父母的意願,美國媽媽決定放棄她為我挑選的幾個英文名,保留了春美這個名字,後來到美國也沒再取別的名字,只加了她的姓,這在被領養的孩子中是極少數。

1996年,美國媽媽和福利院工作人員在辦理領養交接手續。
領養我的時候,美國媽媽作出承諾,說一定會尊重我出生國家的文化,尊重我的根。事實上,這麼多年來她也是這麼做的。為了讓我熟悉中國文化,每年春節、中秋節,她都會給我穿中國的傳統服裝,還帶我去其他領養家庭和中國小朋友一起過節。

1999年秋季,美國媽媽帶我去參加領養家庭聚會。
我的美國媽媽是一個特別善良的人,她像對待親生女兒一樣對我。雖然我沒有美國爸爸,但並不缺少來自家人的愛。美國媽媽依然和未婚夫的父母來往,每年都會帶我去看望他們。所以我既有外公外婆也有爺爺奶奶,他們都很喜歡我,絲毫沒有因為我是領養孩子而少一份關愛,在大家庭裡,我也有很多血緣不同、人種不同的表兄妹。

1997年,美國媽媽帶我去奶奶家過耶誕節。
從我開始有記憶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因為我和媽媽看上去很不像,連膚色都不一樣,明顯不是一種人。美國媽媽並不介意我知道自己的身世,相反,她在我很小的時候就主動給我講當初領養我的過程。她說,我的親生父母可能是因為生活狀況不太好,出於愛不得已我把送給別人,希望生活會好一些。
為了讓我理解這種身份,她在我的房間裡貼了一首名叫《母愛橋》的詩,詩裡寫道:未曾謀面的兩個女人,一個你並不記得,另一個你正喊著媽媽;兩個不同的生命成就了你,一個是你的啟明星,另一個是你的太陽;一個賦予你生命,另一個教會你生活;一個使你需要被愛,另一個使你擁有愛……詩的最後寫到了很多領養孩子會產生的疑惑:遺傳還是環境,是哪一個塑造了我?答案是:都不是,它們只是兩種不同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