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禪的理論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2023-02-13     公冶琳     反饋

以禪的方法來生活,面對這類的事,修行者會認為,這只是一件平常的事;錢來了,只是來了。它來得必有原因,等於自己在銀行里從自己的戶頭裡提了一大筆存款回家,又有什麼值得興奮的呢!

(三)無所求行

不論以東方或西方的觀點而言,假如人類什麼也不追求的話,那麼,人活在世上做什麼?

人類凡事追求,就是為了有一分希望。因為,有一分希望讓我們去追求,所以我們才會努力,這是正常的;有所追求,這也是正常的。然而,往往人類所追求的目標,不一定能實現。俗話說:『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座的諸位,多半是年輕人。我想請問你們,在幼稚園時代是不是說過:『我長大了以後要做……』,到了中學、大學之後,是不是又改變了觀念呢?我有一位信徒和學生,他原是哲學教授,後來又去學音樂,現在,既教佛學又兼職按摩師。他始終不清楚哪一項才是他最終的目標?也不知道他最初究竟是要學什麼?

雖然他學了很多,但是這並不是問題。就好比一間房子,有很多門;這房子人人都想進來,你可以從東面進來,也可以從西面進來,你可以從地下室入口自樓下爬樓梯上來,也可以搭直升機從屋頂上下來。假如,你認為進了一道門,不過癮,想多看幾道門,一探究竟,這是可以的。但是,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能進到這間房子的核心處,不論你從那一道門進來,你所見的,將會是完全相同的。

假設,在一開始,你已經有一個特定的門要進,那可能有問題。有的門,你想進去卻進不去,你看到其它人進去,你硬是進不去。其實,這也沒關係,你進不去,可以繞到其它的地方,從另一道門進入。門內的人,將會說:『怎麼你從這個門也進來了?』

因此,所說的『無所求』,是要我們不去追逐一個『求不到就不行』的目標。但是,我們凡事要努力;因為,努力本身就是生活。

倘若是為了一種目的而修行,這件事本身就是白忙一場,就是一種執著、一種阻礙,阻礙你達成這個目標。什麼是阻礙?為了『有所求』,為了一個目的而去做任何事,這在普通、一般性的目的來說,是可以求得到的。

但是,開悟這件事,卻不相同,雖然人人都可以開悟,也可發願開悟,若正在修行過程中,老是追求開悟,那麼開悟的可能便離你越來越遠。因為,開悟的意思是解脫;解脫種種被自己、被外在的環境所綁住的一切束縛。如果,我們去追逐一件事,這個你所追求的,就成了你所執著的。當然,你是被它綁住了,它就是你的障礙,也就是使你得到解脫的障礙。

(四)稱法行

四種方法,是有層次的,一層比一層高。

第四種方法,所謂稱法行,是教我們:『凡事應該怎麼做,就怎麼做;需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因為,說到無所求,很可能會落入消極的心理;以為我既然不求任何東西,那我也不應該做任何事羅?『稱法行』就是要我們很積極的去做事,很努力的去工作。

我遇過一位年輕人,他立志要當律師。高中畢業後,連考了三年聯考,就是考不上法律系。最後考取了圖書館系。他感到很失望、很倒霉,想當律師,卻無法實現。但是,事隔多年後,他留學法國,深入研究圖書館管理學,取得圖書館管理學的博士學位。這類人才很難得,

在他尚未返回之前,國內已安排好聘請他回來任職最新最大的圖書館,因為國內欠缺這樣的人才。當初,他考取圖書館系,就有人告訴他:『上了賊船,就要跟賊跑,你既然考取圖書館系,便該好好把圖書館的學問研究好。』這就是說,我們在任何地位、任何崗位或任何情況之中,就要在這個情況所容許的範圍內,盡你所能地做到最好。

如果,遇到環境改變、條件也改變,當你置身在另外一個情境之中,在不同的情況下,你也要用同樣的態度來努力。倘能秉持這種態度,我們在一生當中,一定是非常的順利,而不會有太多的煩惱。

上一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