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反,想要把孩子從挫敗感中拉出來,得給他足夠的溫柔和尊重,看到他的需求,滿足他,孩子才可能喚醒內在的動力管理好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真正好的教育,永遠都充滿正向積極的力量。
父母切實的關注、體貼,正確的激勵和引導,才是幫助孩子撥開雲霧見月明的「神手」,讓他願意克服障礙、困難,積極主動探尋成長和進步的路。

想讓「鼓勵」發揮真正的功效,要這樣做才對
對孩子而言,當他們學習遇到困難或遭遇其他挫敗事件時,恰恰是教育的好時機。
這時,父母不要毫不在意,不把孩子當回事,而是堅定地站在孩子身邊,用正確的鼓勵來支持他、引導他。
1、啟發孩子合理宣洩情緒。
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並不擅長主動表達內心的負面情緒。
這時父母別急著發表自己的意見,主動把「說話」、「發聲」的機會交給孩子。
比如在合適的時機下,和孩子單獨溝通交流,關心孩子的心情和感受。
如果孩子不習慣表達,父母可以試著現身說法,以孩子的視角分享自己失敗時的感受,讓孩子意識到:「我不可恥,我有權力失敗。」
當孩子聽得進去,願意去表達傾述,就是給他的情緒一個出口,直面自己的心情。
2、模糊化孩子的「失敗事件」。
疏導完孩子的情緒後,要想從情感上安慰孩子,可以把「考不好」或者其他失敗事件放在一個籠統的語境中描述。
比如:
「考砸了、失敗了是很正常的,人人都會遇到。」
「沒什麼大不了的,一次失敗而已。」
不過分強調孩子失敗的具體事件,讓孩子簡單理解為一次「挫敗」而已,孩子能夠更坦然接納。
3、側重於原因分析,肯定孩子的成長。
孩子從感性的場景中恢復到理性狀態,最需要的是知道自己問題出在哪裡,接下來該怎麼解決和避免。
這時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批判心,保持客觀成熟的心態陪孩子分析原因。
當孩子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可改進的方面時,別忘了夸孩子一句「你現在看問題和之前又不一樣了,真的是進步/成長了」。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教練式父母」給自己提供錦囊和方向。
有父母手把手地教和示範,孩子才有更大的信心認定自己能行,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能順利過關。

尹建莉老師說:
「人生萬事,得體的方式,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孩子這一路的成長,要經歷的事遠比父母想像得多,如果不用心去感受和學習,一旦錯過最佳的「保護期」,未來就很難指望他積極向上生長。
用恰到好處的方式愛孩子,是每一個父母最大的自覺。
但願我們都能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認真履行為人父母的職責,讓孩子需要的時候有幫手,迷茫的時候有方向。
等他長大成人後,無論遭遇什麼,都能自信滿滿、堅定不移地向前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