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話,身為父母,千萬別在孩子面前「雙標」,孩子很聰明,很快會識破,然後不服氣,再而把父母的話當「風」當「空氣」。
督促孩子學習,父母除告訴孩子學習的重要性外,最好告知孩子自己在學時曾經的努力,或者對「曾經不努力」的後悔,再以身作則,在空閑的時候,也看看書,最起碼有學習的姿勢。
在網上看過一張照片,一位父親跟孩子面對面坐著,各捧一本書學習。而父親大大的書本里,卻夾著一隻手機。這樣的心機是耍不得,但至少反映出這位家長知道身教的重要性。
其實未必一定要跟孩子一起看書學習,但不管如何,父母鼓勵孩子好學上進,自己就不能睡懶覺、打麻將、玩手機,渾渾噩噩過日。

生活中任何事情,身為父母,都要發揮表率作用。如果父母自己做不到,還真難以讓孩子做到、做好。
經常看過這樣的現象:父母要求孩子尊老愛老,自己卻對長輩出口不遜;父母要求孩子遵守規矩,自己卻闖紅燈,上班遲到、早退…
也經常見過這樣一個場景,一名孩子對著母親直嚷嚷:你做給我看呀,你都做不好,為什麼我必須做好…
這些很值得父母們思考!


只有跟孩子站在同一頻道,孩子才可能聽你的話。
隨著孩子年齡不斷增長,知識面不斷擴展,交友圈子也不斷擴大,父母跟孩子的話題若是一成不變,總離不開吃、穿和學習,漸漸地,孩子會厭煩,會對父母不以為然,尤其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
當父母需要學習,成為父母也需要生長。
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父母,親子關系肯定大打折扣,孩子一定「不聽話」,會明著或暗著跟父母逆著來。

朋友是一名職場成功人士,但在育兒方面卻輸得一敗塗地。
孩子不僅不愛讀書,還逃學,打群架,成了「小混混」,十幾歲就進入「勞教所」。
這位朋友高學歷,思維敏捷,能言善辯,他面對孩子時也是滔滔不絕,批評起來沒完沒了,還經常性對孩子貼標簽、下結論。
叛逆,是孩子對他的反抗。
說到底,這位朋友在成為父親後,沒有隨著角色的轉變同步提升自我,實現自我成長。

父母的成長,並非讓自己變得更強,更有威嚴,而是懂得兒童心理,懂得蹲下身子,找到跟孩子一致的角度去跟孩子對話,去引導孩子。
父母應該懂得,孩子的思維跟大人不盡相同,只有平等,孩子才有可能敞開心扉。父母更應該明白,固化的思維會讓孩子瞧不起自己。
要想孩子聽話,父母要先聽得下孩子的話,說得出孩子感興趣的話。

孩子成長的過程,父母只有靈活轉變思維,跟孩子站在同一個頻道,親子關系才不至於脫節、斷裂,孩子才有可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