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視劇《茉莉的最後一天》中,16歲的高中生林茉莉,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但某天夜裡,她突然從自家陽台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她留下的最後一句話是:
「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可憐的林茉莉,再見。」
她的媽媽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了孩子,自己一個海歸碩士,辭掉了高薪職位,付出了那麼多心血,可是女兒為什麼還要去自盡。
直到通過科技看到了茉莉生前的記憶,才知道了一切真相:
從小到大,媽媽對她都十分嚴格,要求永遠都是第一名。
當她拚命學習,達到媽媽要求時,得到的不是鼓勵而是冷嘲熱諷:「要不是我逼你,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

▲ 圖片來源於網絡當她考得不好時,媽媽也不會安慰她,只會用冷漠的語氣責怪她:「哭?你還好意思哭?」
在茉莉看來,媽媽從來沒有愛過她,只愛她優異的成績。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她患上了抑鬱癥,每一次痛苦,她都會割脈自殘。
她發現寫小說能讓自己得到釋放,可卻又因為媽媽的阻止放棄了。
一件件小事,都成了壓垮她的稻草。最終,她徹底絕望了,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新學期開始,我們難免會對孩子產生更多新的期待,可父母的期待若不是給孩子的翅膀,那就很有可能成為了枷鎖。
背著沉重的行囊趕路的人,越往後越容易疲憊不堪。
在他們的潛意識里,自己只是為了父母的辛苦或快樂而學習。
一邊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邊自我價值感越來越低,陷入惡性循環。
最終毀掉的,就是孩子的內驅力。
有句話說,如果你的孩子只是一隻蝸牛,但你卻把他當成一隻兔子攆,蝸牛並不會變成兔子,蝸牛隻會鉆進殼里。
每個人在成為父母后,都需要修煉出一顆強大的心臟。
擺正你對孩子的期待,修復你對成績的認知,容忍一切都有可能出乎你的意料。
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本身產生主動性和成就感。
倘若能做到六七分,他便也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愛與尊重了。


最後,想講一個正面的故事,來自於遼寧省前教育局局長魏書生。
一次考試,一個學生語文只考了8分。滿分100分,這個成績絕對算得上慘絕人寰了。
魏書生叫來學生,沒有打沒有罵,而是耐心地問了3個問題:
「聽說你從來不聽課?」 「老師,我聽不明白,所以我就不聽了。」 「聽說你也從來不寫作業?」 「嗯,我作業都是抄的,後來老師也不給我改作業了,我也就不抄了。」 「聽說你回家書也不看?」 「老師我看不明白書,所以我也就不看了。」
任誰聽了這番對話都要火冒三丈,可魏書生不但沒有批評他,而是看著他的眼睛說:
「你看,你一不聽課,二不寫作業,三不看書,還能考8分,這不說明你還有點天賦嗎?」
簡簡單單一句話,讓孩子眼睛裡有了光。
後來,在老師的幫助下,男孩鼓起勇氣從生字詞開始學起,再到文學常識、作文、閱讀理解。
分數也從最初的個位數到40多分、50多分,最終及格了。

▲ 圖片來源於網絡過去,我們講過很多次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話題,也常常引導大家多鼓勵、少打擊。
但很多家長,總是會在開學後陷入新循環。一看到孩子玩手機就火冒三丈,提起成績就忍不住想敲打敲打,大人焦慮,孩子委屈......
言語上的苛責,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很糟糕,逐漸喪失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相反,如果我們抱著贊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他就會獲得自我認同。
在自我認同下才能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從而才有機會去實現學習的成就感。
你知道孩子為什麼都很愛玩游戲嗎?
因為,在游戲里,每打死一個怪獸都會得到鼓勵,會獲得經驗值。
有趣的模式,正向的激勵,及時的反饋,這些都讓他們欲罷不能,越玩越有勁。
應用在孩子的學習和教育里,又何嘗不可呢?
作家林清玄曾說過:「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缺少內驅力的孩子,就像沒有引擎的汽車,需要家長推老師拉,忙了很久才慢慢爬了幾十米,每個人都累到不行。
培養孩子的內驅力,是一個漫長探索的過程,但毀掉孩子的內驅力,只需要父母做3件事。
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
❌不恰當的獎勵
❌過高的結果期待
❌過多的言語苛責這些看似都是些平常小事,卻有可能從源頭上讓孩子對學習失去熱情,那麼家長做再多努力,也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新學期新開始,希望我們都能從改變自己做起,才有可能去改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