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她想盡一切辦法,拓展孩子的社交能力。
她邀請小夥伴來家裡玩,可兒子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她給兒子報了語言培訓班,兩年下來,依然沒有進展;
她又給孩子報英語夏令營,學英語不是目的,社交才是初衷。
可相比其他同齡孩子在夏令營里一見面就打成一片,錫坤的表現卻越來越讓媽媽焦慮,自始至終,兒子成為孩子群里的異類——寡歡不合群。
為此,媽媽不惜逼孩子在夏令營結營之際當眾表演魔術,孩子抗拒到崩潰大哭,媽媽卻執拗不改決定。
迫不得已,錫坤當眾表演了一個失敗的魔術。

媽媽始終以為,自己秉承負責任的態度,逼一逼孩子,孩子就會進步感激。
然而在鏡頭內外,你卻會深深感受到,媽媽每一次出場後的窒息。
每一個焦慮的媽媽,心裡都住著一個執念的魔。
焦慮,就像一個無底洞,即便孩子已經夠優秀,父母又會情不自禁地操心。
知乎有一個熱門提問:不能容忍孩子不優秀是個什麼心態?
有個高贊回答令人深思, @菠菜說:
大概就是「焦慮」和「害怕」的心態吧,這種心態常見於家族中第一次超越父母的人,在為人父母后的心情。
深以為然。
縱觀生活,陷於焦慮中的家長往往來自中階層次,上不能啃老,下不忍啃小,配偶與自己能力相當。
沒有依靠的惶恐,只能促孩子奮發向上,對優秀的執念,讓媽媽在焦慮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潛意識中:最終,我們還是企圖孩子長成自己的依靠。
縱然這個世界上,沒有誰可以完美,那又何必苛求孩子?
把自己還給自己,把孩子還給孩子,讓花成花,讓樹成樹,每個人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自我成長才是你最有效的解決途徑焦慮既不會遲到,也不會缺席,它幾乎貫穿作為父母的整個過程。
我們常說要做智慧父母,那麼,父母該怎麼做,才能在育兒過程中,做好自己,成就孩子呢?
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著名心理咨詢師歆然老師說: 關注自己成長,才是最有效的解決問題途徑。
歆然老師結緣心理咨詢,源於自己青春期輟學的孩子。
彼時,她的孩子不肯去上學,每天黑白顛倒玩游戲,這讓做媽媽的她無比崩潰。
於她而言,這不僅是養育的失敗,更是人生的一種失敗。
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我該如何拯救他?
帶著復雜的心情,歆然走進心理學的世界裡尋找答案,在這個陌生的領域,她拿到的第一個難題是: 欣賞孩子。
孩子連學都不想上了,我拿什麼去欣賞?
歆然老師說,內心的聲音告訴她「無從欣賞孩子」,果然,言不由衷的夸獎,換回孩子決絕的回懟:我太差了,我太蠢了!

孩子的行為不斷挑戰媽媽的底線,甚至將她僅存一點的美好幻念踐踏得粉碎。
最終,她不得不赤裸裸面對現實,承認失敗。
然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當自己坦誠面對現實後,她學會了真實接納:拋開世俗觀,看見孩子最真實的樣子。
欣賞卻不期而至,還是那個黑白顛倒玩游戲的孩子,但媽媽看孩子的眼裡開始有光,心裡開始有感動和心疼:自己的孩子,本來是那麼美好的一個生命......
這是一次內心的成長,穿越失敗,迎來內心平和。
然老師恍然: 原來失敗感,只不過是身體裡面震動的一種能量。

每一段走過的路,全都是禮物,那仿佛是一個專程為「愛」設計的過程,幫助每一個人懂得去珍惜。
回看來時路,歆然老師說:
父母首先要學會自我成長,才能穿越迷霧看到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是孩子變好了,父母才去欣賞他,而是要看到孩子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奇跡,父母去欣賞他,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正如期許的那樣,她的孩子自己一步步從房間裡面走出來。
他重新回到學校,他成績名列前茅,他變得懂事溫暖,整個人脫胎換骨,仿佛判若兩人。
孩子是敏感的接收器,當父母懷揣真誠的欣賞目光,孩子才會煥發美好的生命狀態。

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都在拼盡一切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然很多父母卻忘了思考一個問題: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世界裡,什麼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榮格說:
父母對孩子的最不好的影響,莫過於讓孩子覺得,他們的父母沒有好好過日子。
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刻意而為,也不是幫助孩子負重前行;父母過好自己的人生,就是對孩子細雨潤無聲最好的教育。
當父母活成自己滿意的樣子,就像標桿,給予孩子指引。
無需言語,只靜靜站在孩子身後,目送他大步奔赴自己的理想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