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深入分析,我國的戰鬥機主要為四代戰機為主,並且還有殲-20的第五代隱身戰機。
並且殲-20已經投入到了青藏高原,這對印度來說可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而印度方面主要依賴的還是蘇-30MKI重型戰鬥機,並且缺乏第五代戰機。
雖然印度向法國購買了「陣風」戰鬥機,但是數量只有29架,實在少的可憐。
這也就說明,在中印邊境的制空權爭奪中,印度空軍無論是數量還是類型都遠不如我國。
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則是對地戰術攻擊機的數量。

這一方面,我國同樣超過了印度。
我國總攻有用371架對地戰術攻擊機,占到了總數的十分之一。
而印度只有130架對地戰術攻擊機,僅為總數的百分之六。
不要小看對地戰術攻擊機的重要性,它在中印邊境地區的是十分具有含金量的。
特別是在作戰期間,能夠為地面部隊提供不小的火力支援。
另一方面這時印度空軍的美洲虎攻擊機最近遇到了不少的問題。
印度部隊正在考慮將美洲虎戰機疊代下去,這也會側面影響空軍戰力。
無論是從戰機數量上來看,還是從戰機種類和作用上來看,我國的空中戰力更加的健康。
而印度方面則面臨的數量不足,種類不足,機型老舊等問題。

另一方就是在空中預警的能力,這一點在現代戰爭中也有著極為關鍵的作用。
我國在這一方面投入的研發也十分巨大,並且擁有這多種類的空中預警戰機。
比如「空警-2000」和「空警-500」而相比較印度來說,他們就更加捉襟見肘了。

如今因對空軍依賴的還是老舊的「費爾康」空中預警機,性能與我國相比差的可不止一節。
無論是從作戰方面的戰鬥機,轟炸機來說,還是從功能性的預警機,運輸機來算。
印度在制空權的爭奪中又有著極為明顯的短板,再加上地理影響,我國擁有著居高臨下的天然優勢。

這樣能夠對印度境內的關鍵設施發出致命的打擊。
而這也僅僅是從空軍武力方面做出的客觀分析。
海軍方面我國已經擁有了遼寧艦,山東艦和福建艦。
而印度則只擁有從俄羅斯買來的二手航母,並且這艘航母還被火災多次摧殘。

陸地方面無論是從火箭炮還是飛彈來說,我國都有著絕對領先的優勢。
尤其是在超音速飛彈的研發上,連美國都趕不上我國的進度。
戰略支援方面,我國的產業鏈高度完整,只要一聲令下,輸送的資源是印度遙不可及的。
反觀印度,政府只掌握了13%的土地所有權,剩下的都在封建地主的手裡,簡直有著天壤之別。
「結語」

如今的中印兩國之間的軍事力量,早就和1962年拉開了差距。
相信印度軍方也能夠從俄烏戰爭中吸取到現代戰爭的優劣之處。
派遣的人數早已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如果印度真的敢挑起爭端。
那麼他們得到的結果應該會比1962年更加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