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那邊其實也差不多,不過美國人用來打靶艦的武器可就厲害多了,是核武器!
二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部出現了一個腦洞,原子彈會不會是未來的海戰神器?一枚原子彈,能否摧毀一個特混艦隊?
為了驗證這一腦洞,美國組織了一個十字路行動,測試原子彈對軍艦的毀傷程度,而靶艦也是現成的,就是日本投降後被美國接收的一系列戰艦。

結果實驗結果讓美國大吃一驚,1946年7月1日第一次實驗中,原子彈在日本長門號戰列艦以西600米上方引爆,結果長門號除了面向引爆點的裝甲表面發生融化現象之外,其他幾乎無損!

▲原子彈爆炸時的長門號(左下角)
然後美國人又在7月24日搞了第二次實驗,這次原子彈在水下27.4米處引爆,爆炸激起1830米高的超巨型水柱,結果造成長門號進水,右舷約5度的傾斜。但儘管如此,長門號仍然浮在海上。
一直到4天後的7月29日早晨,長門號才因為進水沉沒,而美軍評估後認為,如果進行及時損管的話,長門號還能繼續使用。

那是不是因為日本軍艦太結實了呢?並不是,因為一同參與試驗的,還有美國退役「獨立」號航空母艦。
結果也差不多,「獨立」號航母距離爆心800米,原子彈爆炸摧毀了飛行甲板及桅杆、煙囪等,燃起的大火燒毀了艦體內部,並持續了1晝夜,但該艦並沒有沉沒。

一直到1951年,「獨立」號航母才再次作為靶艦被擊沉。
而中國這邊呢?中國海軍一直比較窮,隨便一艘艦都跟寶貝一樣,當然捨不得拿去做靶艦,原來打靶都是用軍艦拖一艘木船,一直到八九十年代才開始出現退役軍艦做靶艦的情況。
比如2014年,編號514的053H型護衛艦鎮江號就被作為了靶艦,接受了反艦飛彈的洗禮之後,不但沒有沉沒,甚至連大火都沒有燒起來,只是前甲板的上層建築受到了損害。

當然最出名的還要數882「鄱陽湖」號補給艦,因為噸位較大,被用來作為模擬航母的靶艦。
結果呢?「鄱陽湖」號補給艦前後一共挨了5發鷹擊18反艦飛彈,愣是沒沉!
最後,上層建築已經一塌糊塗的「鄱陽湖」號補給艦,最後還被安全拖到造船廠進行拆解,可謂榨乾了最後一點價值。

所以,靶艦不容易沉,各國都存在,也沒法證明菲律賓戰鬥力不行。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靶艦不容易沉呢?這就要從靶艦的用途說起了。
我們都知道,靶艦是海軍裝備檢驗最直觀的工具,一方面,要檢驗打擊武器的毀傷能力,另一方面,也是要試驗艦艇的抗沉性能。
也就是說,一方面要檢驗矛,一方面要檢驗盾。
最終目標是檢驗的過程獲取的數據,而不是看船沉不沉。邏輯很簡單,彈藥命中之後,需要實驗人員上艦評估毀傷情況,隨後才進行後續項目的測試,如果船一打就沉了,你還怎麼上去進行毀傷效果的評估?

所以各國對靶艦,一般都不會一次性擊沉。
比如在彈藥使用上,是「先小後大」,不是一上來就給他個王炸,而是先用小威力彈藥,然後去看一下,評估一下毀傷效果,記錄一下數據,然後再打新的彈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