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了老軍艦,台灣海軍上哪補?

2025-01-06     蝶戀花     反饋

正在高雄台船公司碼頭施工中的台海軍「承德」號軍艦 在對艦船數量有關鍵影響的「自製」與「外購」上,台軍目前也是進退維谷。 在自製領域,台軍從2014年就開始規劃的「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案,先是因為軍方與研製方對目標艦的噸位規格產生分歧,後又因台「中科院」研製的新一代作戰系統成果不如預期,讓原型艦建造案在拖延4年之後僅執行了2.58%,於是被迫發函邀請外國廠商對「震海計劃」提出規劃,直到最終在2022年廢棄震海案,轉為研製建造2000-2500噸的「新一代輕型巡防艦」。 雖然2023年底和2024年初分別開工了所謂「防空型」和「反潛型」的首艘原型艦,但兩艦預計交艦要到2026年10月,後續艦更是需要對兩艦進行詳細測試、修改設計後才能開工建造,對台軍來說是「遠水難解近渴」。

尚未成型的「輕型巡防艦」面對台海軍日漸老邁的水面艦隊,顯然是遠水難解近渴 在外購領域,台灣面臨的狀況就更加絕望。在上世紀70年代和90年代的兩輪購艦高峰中,美國海軍一直都有較為適合台軍需求的3000噸級艦隻退役,因此台軍得以通過「熱艦移交」的形式,或買或租到合意的水面艦。台當局原本計劃在2010年前後故技重施,向美國採購至少4艘美軍退役的「佩里」級護衛艦,結果卻因「佩里」級在美國海軍早已淪為巡邏艦隻,艦況也因長期服役不佳,因此原定4艘的採購案最終只購買了2艘。 至於更新的水面艦,由於美國海軍在冷戰後一度停止了護衛艦的發展,而「阿利·伯克」級和「提康德羅加」級又是噸位巨大且有敏感「宙斯盾」系統的高級艦隻,台灣的尋購就更為艱難。美國海軍一直不願退役「伯克」級,台軍的軍購就無從談起,而美國海軍近年來退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對於台軍規格過大,雖然可以替換「基德」級,但對台軍主力艦隊數量的缺乏並無助力。 雖然前幾年美國海軍的「瀕海戰鬥艦」因為其定位與美軍未來作戰需求不符,所以退役了數艘早期批次的瀕海戰鬥艦,台軍也確實曾經尋購,但瀕海戰鬥艦原本就是因為艦上的模塊研製失敗、全艦缺乏足夠的戰鬥力而退役,台軍此時求購,頗有病急亂投醫的感覺。

資料圖: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飛彈巡洋艦CG-55「雷伊泰灣」號退役儀式 至於噸位更小的「沱江」和「塔江」等雙體巡邏艦,雖然是台灣能夠自建的產品,但其噸位規格只適合替代更老的錦江級巡邏艦;要靠這些小船在海上長時間跟蹤排水量4000噸乃至更大的解放軍作戰艦艇,無論是航行性能還是自持力都不允許。

「塔江」級(含原型艦「沱江」)巡邏艦如果說在面對「地動山搖」時的「拚死一搏」中尚有一定威脅,那麼在這一時刻到來之前的其他「以武拒統」任務中則難稱「好用」 而如果說有什麼對台灣海軍更壞的消息,那就是解放軍雖然將相當數量的056型輕型護衛艦轉隸給了中國海警,但同時有越來越多的054A型飛彈護衛艦正在批量進入海軍序列。 在055型和052D型建造規模不斷擴大之時,054A型飛彈護衛艦對解放軍而言已是某種「二級兵力」,但在台海軍看來,這仍是他們必須出動一級艦前往應對的「大艦」。隨著解放軍在台海方向投入兵力的不斷增加,無論台軍是改是造,還是買各類水面艦艇,都免不了被人民海軍拖殘拖垮的命運。

上一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