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家庭教育,善於給孩子「有限選擇」

2018-07-12     曹強育     反饋

結果呢?孩子喪失了對自己生活的選擇權、控制權,就會有挫敗感,要麼不配合,要麼投降順從——不管哪種,都會導致層出不窮的問題。

對選擇權和掌控感的需要是每個人的天性。「我」選擇,我的生活「我」做主——如果主語不是「我」了,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當孩子的問題讓我們感到焦頭爛額,不知所措,我們需要做的,只是把屬於孩子的選擇權還給孩子,讓他學會為自己的生活做決定。

就像文章開頭的那段日常對話。

兒子是個隨和的孩子,習慣於說「隨便、都行」,在和同伴的相處中,也是經常處於跟從的角色,這和我們之前的教養方式有關係。

意識到這個問題之後,我會在很多事情上儘量讓他自己做選擇,尊重他的意見。每次兒子說「隨便,都行」的時候,我都會讓他確認一下,到底想選擇哪個。讓他從每一件小事做起,練習自己做決定,明確自己的心意。

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然而,並不是說給孩子的選擇越多越好,這裡面也大有學問。

心理學家做過另一個實驗。讓AB兩組被測試者選擇買哪種巧克力。A組在6種巧克力里做選擇,B組在24—30種巧克力里做選擇。

結果顯示,最終,A組想買巧克力的人數比B組多了10倍。B組因為選擇太多,無法取捨,反而造成了困擾,產生了挫敗感。

這個實驗說明,比起太多的選擇,有限的選擇更能帶來積極的效果,人們對自己的選擇也會更加滿意。

運用到教育上,就是要給孩子有限的選擇。

這一點我很有體會。一天晚上,兒子玩得正嗨,眼看九點半了,還不想去洗漱。我催了一遍又一遍:「趕緊去洗漱,都幾點了,天天睡這麼晚,明天早上又該喊睏了……趕緊的!你聽沒聽見?我都說了多少遍了!」

兒子有口無心地答應著,遲遲不行動,直到我發火吼他,才不情不願地去洗漱。——相信這樣的場景父母們再熟悉不過。

然而,那天發生的是另一個版本。我運用了正面管教的方法,讓他做有限的選擇。

我說:「我知道你不願意去洗漱,還想玩一會兒,同時,你是打算再玩5分鐘去洗漱,還是玩10分鐘再去洗漱?」

兒子想了想:「那我再玩9分鐘吧。」

我立刻同意:「好的。」

9分鐘一到,我提醒他。他雖然有點不情願,但還是去洗漱了。

整個過程,我沒有再費口舌。

這是我第一次有意識地運用這個方法。我暗暗吃驚,有限的選擇真的管用。以往,是我幫他做決定,由我來安排他的生活,幾點睡覺,幾點洗漱,他被動地接受或者抗拒。

這次,我把選擇權給了他,他由此意識到,洗漱睡覺是他自己的事。他沒有再和我繼續糾纏要不要洗漱的問題,而是開始思考怎麼安排玩和洗漱這兩件事,並自己做出了決定。

讓孩子通過選擇學會做自己

給孩子「賦權」,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不僅可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孩子積極主動、自信篤定、有責任感的好品質。

通過一次次選擇的好處在於:

1、孩子清楚了,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對「自己」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2、孩子清楚了,有些事情哪怕不太想做,還是需要去完成,但他可以選擇完成的時間和方式,讓這個過程更愉快一些,他學會了靈活主動地去做事。

3、孩子清楚了,哪些是他自己的事情,是需要自己負責的,哪些是別人的事情,是他無法控制的,他就知道了邊界和責任感。

就是這一點點的選擇,造就了一個有擔當、自信、積極主動的孩子。

即使選擇錯了,也可以從錯誤中吸取經驗。撞一下南牆,就知道頭有多疼了。這樣的人生體驗,要比媽媽絮絮叨叨說一百遍管用得多。

人本主義認為:「自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生命體驗的總和。

玉兒 • 250次觀看
玉兒 • 2K次觀看
玉兒 • 470次觀看
玉兒 • 200次觀看
玉兒 • 340次觀看
玉兒 • 240次觀看
玉兒 • 110次觀看
玉兒 • 350次觀看
玉兒 • 740次觀看
玉兒 • 150次觀看
玉兒 • 60次觀看
玉兒 • 430次觀看
玉兒 • 60次觀看
玉兒 • 270次觀看
玉兒 • 180次觀看
玉兒 • 14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