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懂事會害了孩子!」一位媽媽坦言自己後悔教出乖女兒……

2018-10-10     匡彪堂     反饋

很多媽媽喜歡對孩子說:「你要懂事點啊」。這樣一來,他們也可以省心點。但也有一些媽媽認為,懂事的孩子長期活在父母的期望裡,容易失去自然的天性,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簡直太可憐了。如此一說,懂事的利弊難分,究竟該不該叫孩子懂事呢?小編今天就針對這個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幾點看法。

01

有位媽媽,在後臺給我留言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遠不需要太懂事。

因為懂事太苦,苦在心裡。

在她小時候,家境並不差,但她的父母為了讓她懂事,採用了正面刺激法,遇事總是說:我們女兒真的好懂事,乖,把你的玩具,送給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吧。

父母帶她出去玩,總是鼓勵她無條件讓步,把玩具或是好吃的,都讓給別人家的孩子——哪怕那些孩子,比她大好多。

印象最深的是四個小朋友一起吃冰激棱,她的年紀最小。但冰激棱分配,是從她身邊的孩子開始,最後一個才輪到他。當她伸手去接冰激棱時,另外三個孩子齊聲發出尖嚎。

她說,成年人認為孩子是天使,大概只是因為孩子沒能力傷害到大人。 可只有孩子,才能夠感受到同齡小朋友心中那滿滿的惡意。三個孩子齊聲尖嚎,不讓她吃冰激棱,只是因為他們年齡比她大一點點而排斥她。

三個大孩子的父母,無動於衷。

於是父親就過來,對自己說:女兒最乖,小哥哥們不懂事,咱們今天就不吃冰激棱了。等回家路上,爸爸再買給你。

她說,當時她心裡在流血,在哭泣,想對父親大聲的喊出來——我要的不是冰激棱,而是公平!

但她沒有喊。 因為父親告訴她,喊叫是不懂事的表現。

回家的路上,她坐在爸爸的自行車後座上,經過一個雪糕攤,又一個雪糕攤,父親並沒有減速下車,而是徑直騎了過去。

她的小手,緊緊的捏住父親的後衣襟,用力的揪,用力的揪。以此提醒父親的承諾。父親終於感覺到了,並沒有回頭,說了句:女兒乖,最懂事,冰激棱對身體不好。咱們不吃。

那一瞬間,她不再說話。

在父親的教導下,她真的很懂事,從不對父母提出任何要求,過於「懂事」的她,已經「懂事」到連「不」都不敢表達。

02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糖吃。

可是對懂事的孩子來說,即便再想吃糖,他們也不敢哭。

只因為,一旦哭了,他們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正如網友所說: 熊孩子只要偶爾做一件暖心的事就能讓所有人都誇讚,可懂事的孩子一旦做了一件出格的事卻會讓全世界的人失望。

這位媽媽在班級裡,也是這樣。她的成績很好,眼睛又近視。但很多孩子的家長,希望把自己家的孩子,調到靠前的座位上。老師知道班級裡,她是最懂事的,所以就問她,可不可以調到後面去。

她一聲沒吭,收拾書包坐到了最後一排。從此就和那些無心學習的孩子們,坐在一起。後排吵鬧,看不清黑板,聽不清老師講課,成績就這樣下來了。

見她成績下降,父母和老師對她採用了「激將法」,就是用各種方式,羞辱她、刺激她。

但無論怎麼羞辱,越來越近視的眼睛,也無法看清楚黑板,一味地迎合大人的節奏,可是憑什麼每個人不能有自己的節奏呢?

是啊,大人總是想要一個「懂事」的孩子,因為懂事的孩子很省心,懂事的孩子讓大人喜歡,可是懂事真的是孩子內心的想法嗎?還是單純為了迎合大人,取悅大人而壓制自己的內心?

毋庸置疑,有很大一部分「懂事」的孩子,內心絕對是不快樂的!

03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最後告訴我們,不合適的教育方法,會讓孩子陷入到巨大的困惑與痛苦之中,失去對這個世界的信任,喪失行為能力。

這位媽媽的父母,錯把戲弄和壓制,當成了教育手段。

他們以為自己在教育孩子懂事,但實際上沒有。他們只是讓孩子陷入到巨大的驚恐、過低的自我認知、徹底的自我否定、懦弱到了極點的毀滅性心智。他們所謂的懂事,只是拂逆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於自我壓抑中,悄然啜泣。

比如說,父親承諾回家路上,給女兒買冰激棱,卻出爾反爾。於父親而言,這只是小事一樁,卻不知道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的承諾就是全部,充滿了預期而遭遇背叛。

從此讓女兒對父母失去信任。

她不再相信父母,但卻無力對抗,只能於巨大的恐懼中,隱忍逃避。她從不對父母提出任何要求,獨自行走在孤獨的邊緣。

而在父母眼裡,這樣不吵不鬧安安靜靜,就是自己期望的「懂事」。

所以養成了她懦弱卑微的心,明明眼睛近視,看不清楚黑板,卻不敢對老師說。只因為她根本不信任成年人,不敢提出自己的合理要求。

對成年世界的恐懼,構成了她的全部認知。她為自己沒有成為熊孩子而自豪,卻不知道,她成為了一個驚魂不定的兔孩子、鼠孩子。

一個被巨大恐懼所壓制,完全失去自我的人。

懂事不是恐懼,不是懦弱,不是在侵淩面前,退縮並啜泣。懂事不是對孩子天性的壓抑,更不是讓孩子的退讓,滿足成年人的面子。懂事意味著孩子能夠正確解讀人際規則,不自卑,不狂妄,遇事時能夠明晰、簡捷的表達出自我願望。

鼓勵膽小的孩子,勇敢表達自我欲求。

要告訴熊孩子,撒潑打滾不是表達,不要讓熊孩子的哭喊尖叫得逞,也不要讓膽小孩子的恐懼,累積到超過孩子的心理承受。所謂教育,就是依據孩子的不同心理狀態,做出適當的調整。

1/2
下一頁
玉兒 • 190次觀看
玉兒 • 2K次觀看
玉兒 • 470次觀看
玉兒 • 190次觀看
玉兒 • 300次觀看
玉兒 • 230次觀看
玉兒 • 70次觀看
玉兒 • 340次觀看
玉兒 • 740次觀看
玉兒 • 140次觀看
玉兒 • 60次觀看
玉兒 • 430次觀看
玉兒 • 20次觀看
玉兒 • 260次觀看
玉兒 • 150次觀看
玉兒 • 8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