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素質越高,越沒有架子,與這樣的人接觸,會讓人感覺到溫暖

2019-11-14     曹強育     反饋

《菜根譚》中有言:「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真正的美味並不是辛辣、甘甜,而是清淡的;真正德行完美的人不是行為舉止超群,而是行為舉止和普通人一樣的人。

所以說,一個人素質越高,越沒有架子,與這樣的人接觸,會讓人感覺到如沐春風般的舒服。

讓人舒服,並非是刻意討好,而是刻在骨子裡的教養,是長在內心深處的善良,更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人格魅力。

01 越讓人舒服的人,越懂得謙遜

孔子的弟子子夏評價孔子:「望之儼然,即之也溫。」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讓人舒服的人總是謙遜、溫和、不露鋒芒,心裡裝著別人,就像一塊溫潤的美玉。

讓人舒服的人,通常是見過世面的人,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故而他們從來不會以貶低別人的方式來顯擺自己的優越,不管在何種情形下都能保持謙遜、有禮的作風。

台灣「詞聖」莊奴詞作豐富,鄧麗君80%以上的詞作品都是莊奴創作或填寫的。

於是,有記者採訪莊奴說:「沒有您,就沒有鄧麗君。您是她最好也是最重要的老師。」

莊奴卻回答:「鄧麗君的成功,是她個人努力的結果。換做其他人為她寫歌,她也會成名。沒有她,就沒有莊奴。我只是一個詞人,不懂演唱,做不了她的老師。」

作為一代大師,莊奴先生從不把成績當做自己驕傲的資本,這種謙遜的品質和修養,實在令人敬佩。

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真正聰穎靈慧的高人,必定是謙和低調的,看上去平平常常,毫不起眼,從不把自己當回事。

也正因為這種謙卑的作風,才會讓人心生敬仰,讓每個與之接觸的人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如春風拂面般的舒適。

02 越優秀,越讓人舒服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在《情商》一書中寫到:「你讓人舒服的程度,決定著你所能抵達的高度。」

可以說,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讓人舒服。

這種舒服,並不是表面上的恭敬和迎合,而是以赤城之心待人,以平和之心接物,不卑不亢,不倨不傲。

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有嚴重的口吃。有次他在坐火車,看到對面和自己年齡相仿的人在看書,於是主動問:「你好,你也……是……是去蘇州的嗎?」

年輕人轉過臉看顧頡剛,卻沒有說話,只是微笑著點點頭。「出去……求……求學的?」顧頡剛繼續問。

年輕人仍然微笑點頭,兩個人的談話因為一個人的不配合而有些冷場。

此時,顧頡剛旁邊的朋友看不下去了,生氣地責問:「你這人怎麼回事!他可是北大才子顧頡剛,沒看到他和你說話嗎!」

年輕人沒有理他,只是一直禮貌地微笑,顧頡剛也示意朋友不要因此而與對方爭執,大家的注意力也轉移到別處。

後來他們快下車的時候,顧頡剛發現手邊的果盤下壓著一張字條,竟是那人留下的:

兄弟,我叫馮友蘭。抱歉,我也有口吃的毛病,越急越說不出話來。之所以沒和你說話,是因為不想你誤解我在嘲笑你的口吃。

讓人舒服的人一定是細膩而善良的。

他們為人講道理、說話有分寸,也許只是一個眼神與舉動,都可以讓你感覺到這個世界的暖意,每一言,每一行都恰當好處,不逾越,不倨傲,時刻尊重對方。

03 讓人舒服的起點,是懂得共情

一個具備共情心的人,才會時刻為別人著想,也正是如此他們才會習慣性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將一切事情都做到周全和體貼,不讓別人產生一絲難堪與尷尬。

讓人舒服的人,從來不將自己放在心中,而是懂得凡事以別人為中心,盡可以讓別人可以感覺到這個世界的善意和溫暖。

他們因為共情,所以選擇放下自己,放下執念,拾起慈悲。

正如莎士比亞所言:「慈悲不是出於勉強,它是像甘露一樣從天上降下塵世;它不但給幸福於受施的人,也同樣給幸福於施與的人。」

所以說,以共情心為出發點的慈悲,不管是對己,還是對他,都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幸福。

一個人內心越是悲憫,越溫柔對待身邊的所有人和物,處處讓人感到舒服,如甘霖普將;他們因為心存菩薩腸,心中有愛,眼裡才會有溫柔。

04 著名作家溫世仁說過:「 世界上只有一種人,就是需要關心的人。」

當你真正明白這句話的時候,你便懂得,世界上都每一個人都是需要人關懷的,不管他們表現的如何堅強、冷酷,他們內心深處都期望有一個人能帶給他們些許溫暖與關愛。

你的淺淺一笑,溫柔一語,或許微不足道,但這股力量是不可忽視的;或許它能讓內心荒涼之人,心生希望和光明;或許它也能讓內心陰暗之人,再次感受到世界的善意。

不管如此,盡力去做一個讓人舒服的人吧,因為這不僅是一種極為高深的修養,也是一種助人助己的力量。

因為以謙遜的姿態行事,掩蓋鋒芒,可以無謗;以平等的姿態待人,不倨不傲,可以無傷;以慈悲心腸處世,為別人著想,可以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