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種在家中激勵孩子自律的方法,不用家長發脾氣,自覺又省心

2020-08-11     玉兒     反饋

全世界疫情流行常態化的影響之下,家裡父母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得更多了。然而,重構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讓彼此相處舒適至關重要。

父母在幫助輔導孩子做家庭作業,並教導孩子履行家務勞動之類的職責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在當前疫情危機期間,外出郊遊、家庭聚會的機會變得更少,家庭成員在一起度過的漫長且而又無組織無序的時間會變得越來越多,當然就給家庭互動溝通帶來新的挑戰。

此時,促進和保持家庭活動的連貫性、生活規律化,並保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感很重要。你可能是個隨心所欲的父母,本著快樂教育的原則和孩子成為朋友,但是這往往會在長期相處中消亡權威,變成你提醒孩子去做某件事似乎更加困難,孩子也可能表現出「目無尊長」的態勢,這時候你再變臉讓孩子遵守某個規則,可能會換來孩子更大的牴觸心理。

你可能需要重新和孩子一起創建生活作息時間表,通過家庭生活準則等等內容的傳達父母對孩子明確的期望。

但是,父母如何讓孩子遵循作息時間表、一天活動安排表並履行職責,又能防止孩子爆發和抵抗?

心理學家和育兒專家溫迪·格羅尼克(Wendy Grolnick),他專項研究了父母如何幫助孩子變得更有上進心並減少家庭衝突。在文章中,她曾分享了一些策略,在家庭相處期間更平穩地度過新冠病毒時期。

1.讓你的孩子參與制定時間表、活動安排表

當孩子們參與制定家庭活動指導方針和時間表時,他們更有可能主觀上認同活動指導方針很重要,才能接受並遵循它們。

為了讓孩子參與進來,父母可以組織一次家庭聚會。在相對比較寬鬆自由的表達彼此時,父母可以和孩子討論日常生活安排,並邀請孩子們做決定方面的意見和倡議(最好權利和義務都要有,單純只有權利或者單純只有義務的安排,往往是難以長期執行下去的。)

例如每個人應該什麼時候起床和穿衣服?何時回家休息最好?以及每個家庭成員在學習期間應該在哪裡完成作業?各自都有哪些合理的安排而又彼此不衝突?

當然,並非孩子所有想法都是可行的——孩子可能會覺得早上起床不需要換睡衣,很舒服,到了中午穿衣服很好!但是,當父母聽取孩子的這些想法時,你可以幫助他們更嚴格地試行自己的行為,只要規律化,無傷大雅的狀況下,給予更多的主動性。給一些附加條件,諸如:當家中有外人前來拜訪時,必須著裝整齊,那麼就得早上提早換好衣物。這樣孩子有參與意見的活動安排表,她才能更多地參與到安排中來。

其他意見上可能會有分歧。父母可以與子女協商,互相的要求和妥協中,至少要有一些採納孩子們的想法,不然如果孩子感到這個只是父母的要求,完全沒有採納自己的想法,那就很難完全被遵守。同時,在討論中,「 解決衝突」也是孩子需要去學習的一項重要技能,互動討論安排,他們無形中向父母學習了怎麼談判。

2.讓孩子們有所選擇

時間安排表或者行為準則,不是完全固定的每天都要精確到分分秒秒。諸如完成學業才能去玩,這個時間的先後偶爾也允許孩子申請調整,這也就是對「完成事情的方式」保留有一些孩子自主的選擇,這也可以幫助孩子減輕壓力和脅迫感,不至於破壞了他們原有的動機,保持初心。

父母還可以提出一些家中雜務完成事項,孩子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家務來干。還可以選擇何時完成、如何完成家務等等,比如他們想在看電視節目之前或之後洗碗,這允許孩子做一些調整。而不是專制的要求「必須現在、立刻馬上洗碗,洗碗完成後才能看電視」。這無形中,是在滿足你作為家長的控制感而已,並沒有非這樣不可的理由。但是為了保持孩子的條理性以及「說到做到」的能力。你需要限定孩子完成的時間不超過彼此約定的時間。

3.傾聽並產生共情,用同理心的方式和孩子相處

如果孩子們認為自己的觀點得到理解,他們將更樂於聽取父母要求他們去做的事情。父母可以讓孩子知道,並且「能理解」。例如,呆在家裡不好玩,做家務不好玩,甚至因此而錯過了與小夥伴在一起玩耍的時間。這些心情需要理解孩子,並且和孩子產生共情。

父母可以善解人意地表明立場。例如,「我知道在家裡穿外出服、工整的衣服似乎很傻,穿睡衣可能更寬鬆和舒適,因為我們都呆在在家裡。但是穿好衣服,一個人看起來清清楚楚、簡潔幹練是我們所有人都已經遵循的例行日常的一部分。這代表了精神面貌。我們可以選擇一些穿起來不那麼拘束,而又不是睡衣的來穿!不是嗎?」

1/2
下一頁
玉兒 • 190次觀看
玉兒 • 2K次觀看
玉兒 • 470次觀看
玉兒 • 200次觀看
玉兒 • 310次觀看
玉兒 • 230次觀看
玉兒 • 70次觀看
玉兒 • 340次觀看
玉兒 • 740次觀看
玉兒 • 140次觀看
玉兒 • 60次觀看
玉兒 • 430次觀看
玉兒 • 20次觀看
玉兒 • 260次觀看
玉兒 • 150次觀看
玉兒 • 9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