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你的到來:
若晴天日和,就靜賞閑云:若雨落敲窗,就且聽風吟:若流年有愛,就心隨花開。歡迎你來看今天的日本故事分享~我是日本文化愛好者娜娜醬~
在現在的日本, 很有精神的「昭和男兒」一直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徵。在日本如果被路人稱作是昭和男兒的話,是一種無上的榮耀,上個世紀很多日本人都以昭和男兒來標榜自己。事實上在很多年輕一代的日本的記憶中,他們對於昭和時代的嚮往,甚至超過讓日本近代崛起的明治時代。而昭和男兒的形象,甚至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了亞洲女性們擇偶的標準。
那麼昭和男兒為何如此受歡迎,以至於讓很多人都對那個時代念念不忘?

其實昭和男兒是日本人對自己的一種稱呼,從廣義上來講,在日本昭和年間(1926-1989)出生的男子都可以被人稱為昭和男兒。不過以1945年日本二戰戰敗為分水嶺,45年之前的昭和男兒,因為荷爾蒙過剩,被軍國主義所控制,因此也被成為「招核男兒」或者「昭和流氓」。這些早期的昭和男兒經常頭腦發熱,下克上是常有的事。

而真正的「昭和男兒」,卻是在1935年前後出生,在孩童時代的經歷過戰爭的後昭和時代(1945年以後)的日本男性。
這類昭和男兒成為了撐起了當時日本社會在50-80年代飛速發展的中堅力量,而這個時代的日本都處於高速發展期,甚至還是當時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從50年代大發戰爭財中崛起的日本社會從國民到文化都是代表自信,所以與其說很多日本人是喜歡昭和男兒,更不如說他們嚮往那個自信和鬥志昂揚的時代,不過在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後,日本進入平成以及和令時代,日本漸漸迷失了自我,整個社會也進入了啃老本的發展模式,眼神裡充滿迷離,快樂不離身的青年令和猛男(偽娘)們在社會上不斷的迷失自我,昭和時代攢下來的資本被令和猛漢們無情地揮霍。

從昭和男兒變成了令和「猛漢」。兩者在形象上簡直是兩個極端。
首先在形象上來說。
在後昭和時代因為日本社會充滿自信,所以昭和男兒的形象也是一種極富力量感和生命力。比如電影《追捕 》裡面的高倉健,一身風衣,風姿颯爽,眼神剛毅和執著,儒雅的三浦友和給人一種可以依靠的感覺。在髮型上,50-60年代的昭和男兒,延續招核時代陸軍暴力男們的短髮型或者平頭大型(具體可以參考當年的森下下士)。

到了70-80年代雖然的髮型整體有變甚至出現了海軍的中分頭和大背頭,但依然看著很有氣勢。

進入90年代之後,經歷過昭和時代發展的日本人,開始在形象上發生變化。以木村拓哉等人開始的花美男偶像群體形象開始取代昭和男兒,不知道他們這種中性柔弱風的打扮,讓他們的招核前輩看到了會不會被用精神注入棒進行愛的教育。「洗剪吹」的髮型越來越精緻,不過這種脫離了上一輩粗狂風的裝扮,也將男性的力量美給帶走。
偏於中性風格的打扮,在他們的前輩眼裡更像是弱不禁風的人。
每一個時代的男性都有自己的標籤,在昭和時代的日本男性們普遍則是中二風,雖然壓力很大,但是昭和男兒們一直都是充滿自信,野原廣志和野比伸助就是典型的昭和男兒,雖然在工作上忙的焦頭爛額,依然是一家之主,是家人的擔當,野原廣志也有各種不良嗜好,但依然充滿了自信,在職場上勤懇的奮鬥。所以這個時代的昭和男兒精神面貌還是很契合當年日本人積極進取的精神。

而反觀令和時代的男性們則更多的是逃避和孤僻,甚至前階段日本爆出新聞,有很多青年男子甚至因為逃避社會和工作等,選擇蝸居在東京的網咖中度日。孤獨和自我已經成為令和時代日本社會的縮影,因此也不怪會出現令和猛漢這類群體。他們這種特立獨行的叛逆風格,其實更像是日本老齡化社會後年輕群體壓力驟大的一種產物。

昭和男兒和令和猛漢們在形象和精神上的差別,實際上也是時代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