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感到愧疚的媽媽,會對孩子以後成長造成多大的影響?

2021-11-28     玉兒     反饋

我見到的認為自己很糟糕而跟自己過不去的媽媽時,總是讓我十分惋惜。但是更讓人惋惜的,是生長在這種媽媽底下的孩子。

因為一旦媽媽對自己不滿意,孩子也只能成為差勁的孩子;只要媽媽散發出「我很糟」的氣味,孩子生得再好也是可憐的孩子、生得再美也是差勁的孩子,打從一開始就毫無希望,再怎麼用心教育子女都會是徒勞無功。認為自己很糟的媽媽,會將這股氣息原封不動地傳到孩子身上。

隨時將「我不是個好媽媽」的想法掛在心上的媽媽其實很傻,因為他們不曾想過這種想法對孩子是益還是害,只是自顧自地唉聲嘆氣,藉此懲罰自己,再撫慰自己、安定自己的心,是慣性內疚的媽媽。

就精神分析領域來看,慣性內疚是被虐狂(masochism)的現象之一,而「被虐症」是受到他人虐待時會潛意識產生快感的心理症狀。被虐症套用到自己的內心就是自虐症,也就是享受在自己虐待自己的行為中。

「愧疚感」是精神領域的自虐代表選手,媽媽之所以困在「差勁媽媽」的人物設定中無法自拔,正是源自於自虐型的自我安慰。

這是發生在診療室的故事。

媽媽和大學一年級的兒子一同前來,這位媽媽因為自己的兒子活得像是隱遁型孤立者而憂心,兩人並肩坐在諮詢室的沙發上。媽媽在跟醫生描述兒子症狀時,兒子先是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隨後突然對媽媽大吼:他媽的!給我閉嘴!媽媽頓時語塞,面有難色地嘆了一口氣。

當時我很驚訝,這也太荒謬了,怎麼會有這種事?兒子說完後就一個人獨自跑出診療室,媽媽走出診療室後一人坐在走廊靠椅上。

我跟隨出去,問媽媽,兒子在家是否也會這樣罵她?

這位媽媽說兒子從高二開始,就偶爾會口出惡言,但像今天這樣在外頭罵人是第一次。

我又問媽媽為什麼不責備孩子。媽媽這樣回答:「都是我的錯,是我沒把孩子教好。他小時候很乖很聽話,我因為忙上班沒辦法全心照顧孩子,但是我很注重他的課業,其他事要我幫忙我都會照做,唯獨對課業十分嚴格。孩子很辛苦,我卻完全沒察覺,初中之前考得好反而會逼更緊,回頭才發現孩子被我逼出病了。」

「兒子升上高中後,完全不讀書,罵也罵了、打也打了,一點用都沒有。孩子的反抗方式,是把自己關在家裡不發一語,只要生氣,就將房間裡的東西全部砸壞。剛開始我也會責備,罵他,但想到是我有錯在先,也沒立場理直氣壯的責罵。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只要我嘮叨幾句,兒子就會講話沒大沒小,要是我因此罵他,他會閉上嘴完全不說話,或是摔爛房裡的東西,到後來甚至會對我罵髒話。我第一次聽到時也很驚訝到手足無措,但想想又覺得『都是我的錯,要罵就罵吧』,便裝作沒聽到,心想應該過段時間就會好轉吧。」

孩子出現罵人、亂摔東西的行為,媽媽卻一句話都吭不了聲,這種案例出乎意料地多。媽媽付出努力,孩子卻學業失敗、罹患心病、乏力消極、成為隱遁型孤立者或叛逆兒,使得媽媽陷入「都是我的錯」的愧疚感之中。

「都怪我當時沒有顧慮孩子的想法」、「都怪我當時忙著上班」、「都怪我當時逼太緊」……媽媽對自己開出一條一條罪狀,認定「都是我的錯」,從此在孩子面前抬不起頭。媽媽的權威漸漸式微,親子關係趨於惡化。

面對心懷愧疚的媽媽,孩子一開始會覺得「媽媽是因為我而難受」,對媽媽感到過意不去;

如果媽媽持續顯露出「孩子,我錯了」的行為舉止,便會進到下一個階段:孩子認為媽媽真的對自己做錯事,自己沒有錯,藉由「媽媽不是因為我而難受,我沒錯」的想法擺脫愧疚感;隨後,再演變成為了證明自己沒錯,必須向媽媽問罪,開始對媽媽發動攻擊:「你有為我做過什麼嗎」、「都是你毀了我」。

一旦媽媽無法反駁,孩子便奪走主導權,攻擊得更猛烈;繼續發展下去,就會越界失控,子女會變身為對媽媽口出惡言、暴力相向的怪物,成為愧疚感媽媽的悲劇。

愧疚感媽媽屬於超我媽媽的類型。超我媽媽會因愧疚感而辛苦,「本我媽媽」呢?本我媽媽沒有內疚之心,養育孩子隨心所欲,非但不會好好照顧子女,還會對孩子發脾氣、謾罵、毆打,而且不會對此感到抱歉,認為「我沒錯,都是你們的錯」。要是孩子對本我媽媽頂嘴抱怨「你有為我做什麼嗎」,還會反過來被罵「生下你、供你吃、養你長大就很夠了,還想怎樣!」孩子無法隨意冒犯本我媽媽,因為媽媽認為自己沒錯,孩子頂撞也沒用,只會硬碰硬,傷得更重。

本我媽媽太厚顏無恥?還是太理直氣壯?不管怎麼說,這種本我媽媽還比愧疚感媽媽來得好。

其實媽媽直接了當批評、責罵小孩的行為反而是好事,孩子至少可以反抗、可以不爽在心、可以反思是否真的做了該被訓斥的行為;

慣性愧疚感媽媽則不會顯露出真正的問題本質,孩子只能透過媽媽微妙的情緒來猜測,明知有問題卻像霧裡看花、摸不透,不知道是自己有錯、還是媽媽有問題;分不清楚媽媽的行徑是在責備自己、還是愛自己的表現;沒辦法頂撞媽媽,又不能跟媽媽道歉說對不起。

感覺自己是罪人的無力感,以及莫名低落的傷心情緒,像是慢性毒素,在孩子體內流竄、蔓延。孩子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如此傷心,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如此消極無力,於是更恐懼媽媽的愧疚感。如果你自認為積極用心在教養孩子,孩子卻日趨不穩定、越來越消極,很可能是愧疚感使然。

玉兒 • 250次觀看
玉兒 • 2K次觀看
玉兒 • 470次觀看
玉兒 • 200次觀看
玉兒 • 340次觀看
玉兒 • 240次觀看
玉兒 • 110次觀看
玉兒 • 350次觀看
玉兒 • 740次觀看
玉兒 • 150次觀看
玉兒 • 60次觀看
玉兒 • 430次觀看
玉兒 • 50次觀看
玉兒 • 270次觀看
玉兒 • 180次觀看
玉兒 • 130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