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最「能幹」的父母,卻養出最「無能」的孩子?

2023-09-20     玉兒     反饋

由於夫婦倆都忙於掙錢,孩子們只得送回老家讓奶奶幫忙照顧。奶奶沒有文化,也沒有見識,養育孩子的水平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層次。

孩子們成了留守兒童,一年之中,只有放假時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一段時間。但是跟父母在一起時,他們又是早出晚歸,跟孩子們的交流非常少。

由於,成長中跟父母長期分離,得不到父母的關愛,表哥的兒子看起來木訥又孤僻。而且他學習非常差,20歲時才讀初三。表哥看孩子讀書實在不行,只好讓他輟學,跟在自己身邊。

但是這個孩子實在太笨了,不但不會跟人打交道,眼裡也沒有活兒,屬於別人戳一下他動一下的類型,在工地上做工,大家都不願意跟他搭班。

這樣的孩子,別說成家立業了,養活自己都是難題。孩子的這種狀態讓表哥十分操心。

一粒種子發芽需要陽光,土壤,水分,營養。一個孩子的成長也不僅僅是讓他吃飽穿暖那麼簡單。培養出一個身心健康,自立自強的孩子,父母只提供金錢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

如何避免養出「無能」的孩子呢?

第一,讓孩子有機會見識父母掙錢的辛苦,知道錢來之不易。

孩子有權利知道生活的真相。如果父母總是自己默默地承受生活的辛苦,把光鮮留給孩子。這樣的行為不但養不出懂得感恩的孩子,還會助長孩子的虛榮心。

第二,把權利還給孩子,讓他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世間所有的關係都是指向相聚,唯有親子關係是指向分離。父母切忌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的人生。

孩子最終要走向社會,只有早一點把他的權利還給他,他才能早一點獨立,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上的生活。

第三,儘量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長,避免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很多父母覺得把賺到的錢都給孩子,就是愛孩子。但是孩子想要的愛,不是物質條件的充足,而是父母的關注和陪伴。

對孩子來說,經濟上的匱乏成年以後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彌補。但精神上的匱乏永遠也填不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做父母的,每當想要為孩子多做一些事時,就在心裡問問自己,這件事對孩子的將來有益嗎?當有一天,我不能陪伴孩子了,他將如何更好地生活呢?

真正「能幹」的父母,就是培養出比自己更「能幹」的孩子的那種父母。

上一頁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