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吼孩子,為什麼孩子跟我關係還是不好?
明明我說的都對,為什麼孩子還是不願意聽?
我也沒罵他,為什麼我一說話他就嫌煩 ?
現在很多的父母都知道打罵孩子、吼孩子不好,卻忽略了自己日常隨口一說的話,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攻擊、被傷害。
時間一長,這些傷害不斷累積,孩子如同受了內傷,與父母的關係也越來越不好,有事也不再求助於父母。
問題就出在,你說的話沒表達出你的真實想法。
1
1.我還不是為你好
小朋友被管教,父母的說辭是,「別人我才不管呢!管你還不是為你好。」不論多殘酷的教育手段,只要冠以「為你好」就可以輕鬆解釋。
長大後選大學,被要求按父母的意志選擇,「選離家近的吧,我們方便照顧你。這也是為你好!你一個人哪能生活得了啊?」不管孩子的志向在哪裡,「為你好」折斷遠走的翅膀。
畢業選擇工作,「還是考公務員吧!聽我的,我也不能害你呀!」
談戀愛、結婚、生孩子,只要哪一項沒第一時間遵循父母的意願,「為你好」的勸說就會環繞在耳邊。
父母愛孩子嗎?就大部分父母來說,毋庸置疑。
父母的「為你好」是假的嗎?當然是真的,可是,這種「好」是父母自己對人生的理解,換句話說,父母的看法不是一直都合時宜的,父母不是永遠正確的。
當父母說「為你好」時,其實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孩子,而孩子真正的想法和意志被忽略、隱藏,沒有探索,沒有嘗試,沒有決斷權,在「為你好」的道德綁架下,為了完成父母的期待去做事。
父母愛孩子,應該問孩子好不好,而不是為了孩子好。真正的「為你好」都該是:我可以說出我的想法,也允許孩子與我不同,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
2.你看看別人
「別人家的孩子」,似乎是每個中國孩子,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這也成為很多人從小到大的心理陰影。也正是因為時常比較,父母才愈感焦慮。
「你看看別人,隔壁優優英語考那麼好還在補習呢……」
「你看別人鋼琴彈這麼好,你什麼都不會……」
那些被比較的孩子,其實很受傷。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寫道:沒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們對自己的認識也往往來源於成人的評價。
一路被比較著長大的孩子,時常感到壓力大,自信水平也會受影響,父母的比較,會讓孩子在心裡自我懷疑:」我就這麼差勁嗎?我誰都比不過……」自卑的種子就此埋下,自我評價體系難以良好形成。
比較的時候,很容易只看到別人的好,而忽略自身的長處。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所擅長的也是不一樣的。發掘出孩子的長處,給予誇獎、肯定,會讓孩子從心底萌生自信;給予鼓勵、支持,能給孩子帶來力量和勇氣。
3.你怎麼這麼笨
孩子走路摔倒了,「你怎麼這麼不小心!」
孩子摔壞碗,「你還能幹點什麼?」
考試成績不理想,「你怎麼這麼笨?」
總是責怪,很少安慰,一直教訓。
其實,沒有哪個小朋友會走著走著故意摔倒,也沒有哪個小朋友的樂趣是摔碎家裡的碗。沒有哪個小朋友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想的是:「我一定要搞砸!」
當孩子犯錯,他擔心的是發生錯誤本身,還是犯錯後父母的態度呢?
當面對新事物時,心裡想的是,「出錯怎麼辦?搞砸了爸媽會說我。」從而變得畏手畏腳,不敢嘗試。即便開始做,內心想的也是「千萬別出錯」而不是「如何做好」「我能從中得到什麼」。
苛責換來膽怯,批評引起反感,不耐煩造成自卑……
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孩子是在犯錯中長大的。」
犯錯太正常了。小孩子在犯錯中長大,大人依然在犯錯中成長。
身為大人,做家務也難免摔碎碗。走路雖不至於摔跤,被絆住踉蹌的時候也不少。在這些跟著我們這麼多年已經熟悉得不得了的技能上,依然免不了「出錯」。更別提去接觸新的知識、學習新的技能時,如果一直畏縮,害怕犯錯、害怕失敗,很難有進步。
「當你不再害怕失敗,絕大多數的成功都是對勇者的饋贈。」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如果一味批評指責,當孩子遇到問題和困難時,是不願與我們分享尋求幫助的。
希望你的孩子在遇到麻煩時,能想到「看來我需要給爸媽打個電話」,而不是「完了,我爸媽肯定又得揍我一頓」。
在考試失利時,第一反應是「好想和爸媽去散步換換心情」,而不是「唉,回家又是一頓罵」。
在結束一段戀情時,能想到「看來爸媽的小棉襖還得再讓他們穿幾年」,而不是「害,爸媽一定又讓我改改臭脾氣」。
這幾句話小時候聽得多,長大成為父母,居然也能脫口而出了。沒有人是完美父母,可我們也想在能力範圍內做到最好。
2
「那該怎麼說啊?都不會說話了~」
試試表達你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就可以了。
「我不想讓你去外地,是因為我會很想你,也怕你照顧不好自己,更怕你以後離我太遠就不會回來了。」
「我知道你一直在為英語成績苦惱,聽說優優課下有自己的補習計劃,我們要不要試一下這種方法?」
「碗摔碎了,你沒有受傷就好,可我也挺累的,不想收拾爛攤子。」
「考試無非兩種結果,考好了和沒考好。沒考好就找找原因嘛!咱們一起看看錯在哪了(我也看不懂你的試卷,但我可以打電話請老師有時間了幫你分析一下)。」
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很多「下意識」說出來的話,卻並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
多表達真正想表達的意思,不讓愛蒙上一層看不透的外衣。
只有讓孩子接收到你的善意,他才能更加確信:
我被尊重著、被信任著、被理解著,我也會更尊重、更信任、更理解給予我這些確信的人,從而形成自尊、自信、獨立的品格,畢竟這才是支撐孩子未來的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