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並非要成為谷燕,才有資格培養出有自驅力的孩子。
做到「不用自己的焦慮懲罰孩子」,就已經成功了一半。
每當我們想要掰正孩子時,不妨問自己:
是孩子真的錯了,還是我在焦慮?
是孩子讓我失望,還是我對自己沒信心?
放手讓孩子去試錯,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3 不以「為你好」阻止孩子獨立
媒體人周奕君曾說:「孩子和家長的角色總是錯位的。」
當了父母以後,我們都太想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全部傳授給孩子。
初衷是好的,卻全然忘記自己還是孩子時,多麼希望父母能夠讓自己做主。
我們都曾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點小份的,大份的你吃不了。」
「選這個顏色的衣服,它更襯你的膚色。」
「學這門興趣班,它對你升學更有幫助。」
這些溫和的勸告,初衷是讓孩子少走彎路,其實也剝奪了孩子自己體驗和決策的權利。
我們總想著,孩子得大一些才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殊不知,放權越早,孩子其實成長得越快。
曾在網上看過一篇文章,一名15歲的初中女生報名參加一套線上課程,培訓老師發現孩子媽媽是唯一沒進群的家長。
沒有家長的監督,小姑娘照樣認真聽講,積極完成作業。
而這樣一個自驅力極強的孩子,源於一對敢於放權的父母。
孩子學齡前,爸媽就讓她自己選擇上哪所學校。
爸爸媽媽會為孩子耐心解答:
哪個學校的操場更大?
哪個學校的老師更加和藹可親?
哪個學校的飯菜更好吃?
哪怕有些許害怕,孩子還是做出了人生中第一個重要的選擇。
上學時,媽媽看到優質的課程,也會發給女兒,但至於是否報名,媽媽則完全尊重女兒的意願。
看似放羊式教育,實則讓孩子提早試錯,提早進步。
你看,當我們把選擇的目的當作是「收穫經驗」,就沒有了對「選對」的執念。
人生終究不會一帆風順,與其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不如讓他自己在風浪中學會揚帆。
一項針對9-21歲少年的判斷力測驗結果顯示:
14-21歲的孩子在判斷力上得分基本一致,而9歲的孩子得分也只是稍低而已。
這並不意味著9歲孩子的判斷力更低,只不過因為他們缺乏一定的實操經驗。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失敗帶來經驗,足夠多的經驗帶來成功。
只有放棄以「做對」為目標,鼓勵孩子不斷試錯,才能讓孩子不斷收穫小的進步,進而獨當一面。
4 保護孩子的自驅力,將控制感還給孩子
其實,孩子的自驅力並非來源於他做好一件事的客觀能力,而是相信自己可以做好一件事的信心。
想要保護孩子的這份信心,就得學著把成長的控制權還給孩子。
就像《覺醒家庭》里說的那樣:
讓家不成為束縛孩子的枷鎖;
讓家是孩子綻放的土地。
讓家是孩子練習翱翔的天空。
少些言語,少些約束,適當放手,你會發現孩子會回報給你超乎想像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