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四月廿八,藥王孫真人聖誕,持誦藥王寶誥可祛病延年,勤行念誦,自有靈驗!

2024-06-03     玉兒     反饋

為了解中草藥的特性,他走遍了深山老林,孫思邈還十分重視民間的醫療經驗,不斷積累走訪,及時記錄下來,終於完成了他的不朽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後,孫思邈開始接受朝廷的邀請,與政府合作開展醫學活動。公元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國家藥典《唐新本草》。根據史志、本草、《道藏》等文獻,以及陝西省耀縣藥王山有關碑刻,孫思邈的著作80餘種,今多亡佚。

孫思邈醫德也十分高尚。他認為,醫生須以解除病人痛苦為唯一職責,其它則「無欲無求」,對病人一視同仁「皆如至尊」,「華夷愚智,普同一等」。他身體力行,一心赴救,不慕名利,用畢生精力實現了自己的醫德思想,是我國醫德思想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當之無愧的著名科學家和思想家。

懸絲診脈,虎守杏林

身穿龍袍,腳騰火輪

唐貞觀年間,長孫皇后懷孕已十多個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臥床不起。雖經不少太醫醫治,但病情一直不見好轉。太宗愁鎖眉頭,坐臥不寧。徐茂功將孫祖推薦給太宗。

孫祖受詔後,一面向皇后身邊的宮娥采女細問病情,一面認真審閱太醫的病歷處方,作了詳細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後,他取出一條紅線,叫采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祖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開始 「引線診脈」了。

沒有多大功夫,孫祖便診完了皇后的脈。原來,孫祖醫術神奇,靠著一根細線的傳動,竟能診斷清人體脈搏的跳動,這就是他被群眾稱為神醫的原因。

後經孫祖診治,皇后產下了皇子。孫祖不願在朝為官,立志漂泊四方為廣大人民群眾舍藥治病,並撰寫《千金方》濟世活人,向太宗陳述了自己的志願,婉言謝絕了太宗賜給的官位。太宗賜給他「沖天冠」一頂、「赫黃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馬一匹和千兩黃金、綢緞百尺。孫祖又拒絕了太宗賜給的黃金綢緞。

唐太宗深為孫祖的高尚品德和為人處事的精神風貌所感動,同文武百官將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採集藥材,為黎民百姓救死扶傷,任何人不得阻攔。唐太宗十分欣賞孫祖,後來還曾親臨華原拜訪孫祖,並賜他頌詞一首。直到現在,藥王山南庵內還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賜真人頌」古碑一通等。

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精研醫學併兼通玄門典籍,被譽為「藥王」的唐代著名醫學家孫祖晚年曾雲遊於邱縣。觀其景物優美,民風淳樸,遂留連忘返客寓郊寺,懸壺行醫無欲求,施醫無類,師承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錢,不受謝,惟望患者病癒後在寺旁植杏樹三株,經年植杏樹百畝,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賑貧。

此間,有虎伏跪求醫,孫祖首創「虎撐」治癒金簪卡喉之疾,虎有靈性,不復危害人畜,感恩為其守護杏林並充當藥王坐騎。藥王佩逝,虎繞寺哀嘯三日,不知去向。

名傳朝野,著書傳世

諭該三教,方著《千金》

唐高宗永徽三年,孫祖根據多年來的行醫經驗,並會通古今,撰成了《備急千金要方》,共三十九卷,三百二十三門,方、論共五千三百首。其內容包括診療、針灸、導引、按摩等,相當全面。提出了「人命至重」的道家醫療觀點。書中記載了具體治療腳氣病的方法,比歐洲人早一千多年。他把婦、兒科目放在卷首,以示重視;孫祖看到復方,一方可治多病或多方可治一病的方法。

永徽四年,全國瘟病流行,一時難以控制。一些僧道藉機以「秘丸」、「神丸」欺騙患者,大發橫財。這年四月,朝廷下令全國禁止僧、道游醫為民治病,違者予以治罪。孫祖得知這個消息後,遂隱居耀縣城東的五台山。

在五台山中,他除了煉養氣功還精心煉丹製藥,以備將來為民治病。孫祖著《丹經》、《攝生真錄》、《福祿論》、《五兆算經》和《明堂經圖》,還為《老子》、《莊子》作了注,為道教的理論建樹,作出了貢獻。

顯慶二年,唐高宗詔令檢校中書令許敬宗等人會同名醫撰寫《唐新本草》。第二年,孫祖被召至長安,住在鄱陽公主舊宅。在編寫《新本草》過程中,他不僅對陶弘景《本草》《名醫別錄》作了訂正,並增補了百多種自己曾實踐有效的藥草。顯慶四年(公元659年)四月,圖文並茂的一部《唐新本草》撰寫完成,這是世界上首部國家藥典,共五十五卷,八百四十四種藥物。由於孫祖參編有功,唐高宗親自召見,並授予諫議大夫職,孫祖固辭不受,孫祖願到殿中省尚藥局工作。於是,高宗親授他承務郎。這承務郎屬從八品寄祿文散官,享受國家待遇。尚藥局無具體任務,僅是指導御醫診病和用藥。孫祖在此任上,因時間充裕,精研醫學和道教典籍。

孫祖因有高尚的醫德,精湛的學識,曾多次隨高宗出遊,並結識了不少當朝名士,書法家宋令文、醫藥學家孟詵皆拜師問道。太醫謝季卿,針灸學名醫甄權、甄言兄弟和藥性學家韋慈藏等,經常到孫祖居處研討學問和醫技。孫祖在特殊的情況下,還為朝廷命官看病治病。大理寺卿趙某患風濕性膝關節炎,入朝無法跪地,經孫針灸治療,月余天氣,病患全除。還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懷才不遇,身患絕症,不能赴任,臥病長安,後經孫醫治,痊癒了。盧照鄰便拜思邈為師,並從師學習醫術推步、導引天文、養生等。盧照鄰後來,成為唐代很著名的「仙宗十友」之一。

唐高宗顯慶六年(公元661年),高宗讓權,武則天「稱制」。孫祖曾離京隱居嵩山修道。有一年,大旱不雨,武則天下詔選道德高尚的僧人祈雨,但無效;無奈,只好召孫祖入宮於內殿設壇行祈,當夜大雨。思邈說:「我修心五十年,不為天知,伊、洛二龍告訴我:若不是做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事,怎麼能升仙?」後來,我撰寫了《千金方》行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