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生子之後,和老公有很長一段時間的磨合期。
以前對他有諸多不滿,但不會說出口,一方面希望他能自我覺察,另一方面,如果說出來,大概少不了大吵一架。
而我又自認為是個不會吵架的人。
後來觀察生活中遇到的人,真正隱瞞著不說自己需求的人,不管是不是弱勢一方,自己會把自己當作弱勢一方。 並不是什麼「一吵架就哭、一大聲說話心跳就加速」,並不是不會吵架,而是沒有能力面對衝突。
所以總是希望自己什麼都不做,然後對方會突然醒悟;或者通過和別人陳述,希望別人評評理,心裡會好受一些。
從小被灌輸的想法就是要乖巧、大度、謙卑、善良:
「我很大度的,不會因為這種雞毛蒜皮的事情起衝突。」
「我很乖巧的,怎麼會做挑起衝突的人呢!」
「我很善良的,能忍則忍,我相信善有善報。」 越大越明白:家庭的衝突,表面上看起來是意見分歧,是一種爭執,我們想要儘量避免。這種衝突和爭吵其實也是不斷探索和形成自己的邊界、建立主見和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的一個過程。 以前追求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後來學會的是直面夫妻之間的問題,即便會吵架會起衝突,也要把矛盾聊開,把正常需求和自我邊界表達出來。一般事情也會有一個滿意的結局,而不是生悶氣、冷暴力假裝問題不存在,其實已經積攢了很多的矛盾。
這個過程能教會孩子不懼怕衝突,探索自我的邊界,不迴避不怯懦。 攤開來說,努力去理解,不論是哪種人際關係,都需要這種不刻意迴避衝突的良性的對話。
5 總把提問當質問
小時候養成的習慣: 別人提問時,總認為對方在找茬,本能地認為是在「挑戰自己」,如臨大敵。 於是便啟動防禦模式,把小事情搞成大問題。 孩子會有一個階段,滿嘴都是「為什麼」,也就是在這個階段,我發現我總能耐心的回答孩子的提問,但是同樣的問題,其他家人問我就會有一股無名火。

比如,「你怎麼回來這麼晚呀?」
如果是孩子問,我會講我都做了什麼;如果是老公問,我便帶著火氣:「能怎麼啊?還不是又要干這又要干那,事情太多了!」
其實,孩子和老公都只是好心問問回來晚是不是遇到了麻煩。
拋開心理的預設,才發現提問就只是提問而已,好好說話就能解決。 也要告訴孩子,好好說話就是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6 不允許「三分鐘熱度」 從小跟爸媽去地里幹活,我就是試試這個做做那個,把農活當「遊戲項目」體驗一遍再選擇干哪種。
每當我換「項目」時,媽媽總會說我「這山望著那山高,沒長勁兒」。 一直以來,「三分鐘熱度」都被當成一個貶義詞來看待。 養了孩子才發現,孩子就是需要「三分鐘熱度」去體驗才好做選擇。
在並不完全確定自己喜歡什麼的情況下,三分鐘熱度是一種態度:我會放棄不適合自己的。
如何及時放棄,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三分鐘熱度也是另一種態度:我還要嘗試新的東西。
不斷地「嘗試——放棄——再嘗試」的過程中,才能發現自己一生的愛好。
可以說,所謂的「長期主義」,就是從允許「三分鐘熱度」開始的。
7 成為父母,是需要成長的。 把「人生幾十年的經驗」,當成規範,本質是在說:你是錯的,我是對的,這事兒只有我知道怎麼做,這事兒只能這麼做。
殊不知,經驗上的對錯只是「大人」制定的標準,即便不是你這個大人,也是之前的「大人」。 去掉思想上的鋼印,提升自己的認知,誠心擁抱這個新鮮的變化的世界,不去做無聊又焦慮的大人,孩子才有興趣和精力去預想會活出怎麼樣的人生,探索更廣闊的世界。
作者:秋秋。圖片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 編輯:秋秋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轉發分享,謝絕任何形式的改編、抄襲、洗稿。媒體平台轉載請在後台回復「轉載」。


慢父母
微信號 : manfumu
掃碼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