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說,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自我成長」不單單指因為多抱娃,所以力氣變大了;每天面對娃,越來越有耐心、責任心;還有內心總在被娃治癒,自己變得越來越舒展;更多的還是從小到大被烙得非常牢固的「思想鋼印」,以前默認是真理,現在慢慢動搖了。
父母認識到自身的局限性,努力去改變現狀、提升認知,便是對孩子最大的托舉。 1 世界非黑即白?
以前總覺得:人,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人,看不到人的多面性;
事情,要麼全對要麼全錯,沒有中間地帶。
只要沒有成功,那就是徹底失敗,忽略成長的契機也暗含其中。 其實,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對與錯、是與非、好與壞沒有那麼絕對。 在育兒過程中,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很容易引發家長的焦慮。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每件事情的背後也是福禍相依。 所有的被大人詬病的缺點,換一種方式解讀,都能成為優勢。 孩子膽小——謹慎,有很強的安全意識
孩子膽大——敢於突破,勇於嘗試
孩子內向——善於思考和觀察,向內求多過向外求
孩子話多——表達能力強
孩子話少——心思縝密不外露
孩子不願分享玩具——很強的物權意識
孩子每一次的犯錯,都藏著成長的契機。 哲學家丹尼爾·丹內特說:「犯錯不只是學習的機會;從某種意義上講,它還是人們學習或者真正做出創新的唯一機會。」
失敗和犯錯,是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正是在一次次犯錯中得到好的經驗。

人不會因為一次失敗或表現不好而喪失自我價值。
孩子一次表現不佳或者在某一方面表現不佳,並不能說這個小孩是「熊孩子」「豬腦子」「笨蛋」「沒用」「養你算是白養了」。
在帶孩子玩的過程中,接觸過太多太多的小孩。
有的小孩看起來虎虎的,橫衝直撞,但是他真的很善良,會把玩具讓給更小的小朋友,別的小朋友摔倒他會上前去扶起來…… 有的小孩學習不好,但他性格開朗、樂於助人、體貼家人……他是會做錯題,並不是做錯了人。
總之,他只是還在探索,需要父母耐心地講解,需要去試探怎麼做才是好的,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2 過分追求懂事,否定鮮活的人性 小時候被教育要聽話,要乖,要懂事,要謙讓,要為他人著想,這些都是小孩子的美好品德。只要做到了,就會得到大人一致的表揚。 雖然長大了,追求的還是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表揚」,否則就感覺做了虧心事。
後來才發現,不乖、不聽話、不守規矩,這些評價都來自他人。沒必要為了他人的評價,委曲求全。他人的失望、不滿、生氣、體面,不用我來負責。 爭取自己的利益、表達自己的慾望、安心享受休息和快樂,所做的事只用追求自我接納和自我認可。這不是自私,而是自洽。 教育孩子也是,不要道德過剩,不要把情感和利益放在對立面。感情是真誠的,錢也不是髒東西。
道德不是裹腳布,不是強加在身上的限制。
教育孩子,就是不否認他鮮活的人性,給孩子底線教育,不偷不搶不騙,行得正坐得端。
有規則意識——不傷害自己,不打擾他人;
能做自己——做一件事,知道自己為何而做,而不是因為家長、老師讓我這麼做;不斷去形成和修正自己的三觀;
能獨立思考——不盲從、懂拒絕、敢質疑、能堅持。
3 只問「為什麼」,不想「怎麼辦」
從小聽得最多的就是大人的嘮叨、訓斥,好像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養了孩子才發現,哪有小孩天生就會把任何事都做好呢?
更多的還是需要家長很多次的耐心教導才行。
「你為什麼就不學啊!真讓人操心!愁得我晚上睡不著,你看你悠哉游哉,跟沒事人似的,也不知道是我的事還是你的事……」
這一套話太熟悉了,能說嘛?能。哪怕說出來能減少1%的焦慮,也行。
但比起這1%,互相溝通下找到問題所在然後想辦法解決,是更有積極作用的方式。 嘮嘮叨叨說半天,洋洋洒洒分析一通,不是為了發泄情緒、空談和講大道理,最終目地得是給出解決方案、具體實施步驟。

孩子磨蹭不寫作業,與其批評孩子「懶」「怕苦怕累」,不如去觀察孩子是遇到了課本上的難題還是心理上的難關,幫助孩子一起解決。
時間太晚,孩子還在玩,沒有要去睡覺的意思,比起嘮叨「你怎麼還玩呢?還不去睡覺!快點的!」
家長可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我擔心你明天不能按時起床。或者睡不夠幹啥都沒精神。咱們現在躺下,等明天晚上回來可以繼續玩。你是想聽媽媽講故事還是點讀筆里的故事?
孩子的作業寫得歪歪扭扭,比起批評「你就不能好好寫字嗎」,家長可以說:你看這一橫就寫得很直,下一個字你試試也這樣寫。
4 認為衝突是不好的事情,總在迴避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