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早晚刷牙真的就是護牙的全部了嗎?
為什麼有人刷得很勤,牙齒卻照樣松、牙齦還常常出血?
年紀一過五十,口腔里的各種問題就開始接連冒頭,看牙醫看得越來越勤,吃飯也越來越小心。
這是不是說明,從小被教導的「早晚刷牙」其實不太適用於中老年人了?
答案是肯定的——過了五十歲,光是刷牙勤快已經遠遠不夠了,甚至有些刷牙方式,
如果不及時糾正,反而會悄悄加速牙齒的老化和脫落。

我在醫院工作多年,接觸過太多口腔問題嚴重的患者,他們幾乎都堅持早晚刷牙,但牙齒情況一個比一個糟糕。
不是他們不用心,而是很多刷牙習慣早已過時,甚至是錯的。
特別是下面這四個刷牙方式,是我在臨床上反覆看到的「牙齒殺手」,每一個都有患者用親身經歷做了教訓。

用硬毛牙刷
有些人到了年紀,更迷信刷牙得「用力」「刷得狠」,於是喜歡買硬毛牙刷。
有人還覺得牙刷軟一點刷不幹凈,嘴裡那種「刷得吱吱響」的感覺才叫舒服。
可過了50歲,這種硬毛刷在牙齦上掃來掃去,其實就是一場每天都在進行的「微型傷害」。
有位男性患者,他堅持用硬毛牙刷十多年,每次刷牙都用力橫刷,自認為做得特別到位。
可他來看牙時,牙齦已經嚴重退縮,牙根幾乎全露了出來,牙齒表面也有明顯的磨損溝壑,吃點冷的、熱的一碰就酸,甚至連咬饅頭都要小心翼翼。
拍片一看,牙槽骨也開始吸收了,幾顆後牙已經鬆動,幾乎到了必須拔除的程度。

他的情況其實不稀奇。
研究中早就發現,使用硬毛牙刷與牙齦萎縮、牙頸部楔狀缺損高度相關。
年紀越大,牙齦組織越薄弱,硬毛的摩擦越容易引起不可逆的損傷,尤其是在橫向刷牙的疊加下,這種傷害就更大。
50歲以後再用硬毛刷,就是拿牙齦在「賭明天」。
真正能護住牙的,是刷毛柔軟、刷頭小巧、動作輕柔的方式,不是越用力越好。

早飯後才刷牙
很多人刷牙的時間順序出了大問題,尤其喜歡早上吃完飯再刷牙,覺得那時候牙齒才算「髒」,這時候刷才有意義。
可這對五十歲以上的人來說,可能已經太晚。
有位患者,牙齦總是發炎,口腔異味也明顯。
她很認真地早晚刷牙,牙刷也定期更換,但還是反覆出現牙齦出血。
深入問診後才發現,她每天早上都是吃完飯後才刷牙,而且飯前連水都不漱。
她以為「吃完再刷最徹底」,卻沒想到一整晚積攢的細菌早在早餐時就順著吞咽進了胃裡。
其實,夜間唾液分泌減少,細菌在口腔內大量滋生,早上醒來的那一刻,嘴裡早已成為細菌「天堂」。

這時如果不立刻刷牙,而是先吃東西,等於給這些細菌提供了食物來源,加速發酵,還把它們一起帶進了消化道。
早晨起床立即刷牙的人群,其唾液中的致齲菌濃度顯著低於早飯後刷牙者,牙周疾病的發生率也更低。
特別是中老年人,口腔自潔能力下降,若不及時清除夜間細菌,會加速牙齦老化和炎症。
所以,我建議她改成起床後立刻刷牙,然後飯後簡單漱口,堅持一段時間後,口臭減少了,牙齦炎也明顯改善,很多人以為早晚刷牙就夠了,其實刷牙的「時機」同樣關鍵。

橫著刷牙
不少人從年輕開始就養成了橫向刷牙的習慣,刷起來快、省力,覺得這樣最方便。
但年紀一大,這種刷法就開始「反噬」牙齒了,特別是牙頸部的位置,很容易刷出缺口,時間久了,不僅牙齒敏感,還直接傷到牙神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