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提起婚姻,很多人都會說:一定得門當戶對。
亦舒在《隨意》中關於門當戶對,有這樣一段話:
「放眼看去,世上普通人多,你我他,通通相貌平平,才學馬虎,家境平凡,堅持在某一超水準範圍內尋找伴侶,恐怕會終身失望。柴米夫妻比神仙眷屬容易做,門當戶對,毫無顧忌,培養熟悉、可靠、舒服的感情,誰也不必愁配誰不起。 」
門當戶對的婚姻不敢說一定就沒有矛盾,就能很幸福,但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肯定有不少的衝突。
兩個人,乃至兩個家庭對事情的觀念、認知、處理方式很難「站在統一戰線」不說,條件稍遜色的一方「有沒有所圖」、抗壓能力強不強、人品靠不靠得住才是最應該反覆斟酌的。
倒不是說條件不好的人一定就不值得信賴和託付,而是相差懸殊的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條件不好」的一方,心態會隨著壓力的增加、兩個人之間的差距而逐漸改變。為了縮小和伴侶的差距,他會付出很大的努力,如果他的付出和回報成正比,那麼,他還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身旁的伴侶;若是長時間的努力非但沒有達到他的預期,反而讓他不管是身體,還是心理,都更加的辛苦,那麼,輕則他根本就沒多餘的心思顧及伴侶,重則他會把自己對生活的「負能量」,發泄在伴侶那裡,這樣一來,何談幸福?
愛情是浪漫的,兩個人在一起時只考慮開不開心就行,可婚姻不是,婚姻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碎日子,是對一個家的那份承擔和責任。
兩個人能不能過到一起,一要看,家庭背景是否不相上下,二要看,品位學識是否旗鼓相當。只有物質和精神方面都能「勢均力敵」的兩個人,才會有話說,能處到一起。
很多時候,遇到一點事情,就能發生很大分歧、甚至是各執一詞的兩個人,不是不愛,其實根本就是不合適而已。

02
28歲的讀者陳倩(化名),和男友談了一年半的戀愛,因為父母們催得比較急,再加上兩個人的感情一直也不錯,於是,他們便把婚事提上了日程。
原本兩個人計劃的是,能靠自己解決的儘量靠自己,實在不行再向父母求助,到時父母在留點錢養老錢的前提下,多少給一點「資助」。
可誰知,真到了跟前兒,陳倩發現,他們處處都談不到一塊去。
「他覺得我太看重錢,生怕和他一起過苦日子,我呢,受不了他那么小心眼,明明都到了要結婚的地步,還在那斤斤計較。就他這個樣,以後真結了婚,我們肯定要時不時的吵嘴!真沒想到,戀愛的時候,覺得雙方哪哪都是優點,誰知道,到了要結婚,還沒開始提錢呢,就談崩了!真是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還是別碰!」
陳倩和男友許晨(化名)是工作中認識,兩個人因為是老鄉,再加上又是校友,於是,互生好感之後便發展成了男女朋友關係。
許晨比陳倩大一歲,也比陳倩大一屆,為人踏實,工作也努力、上進,老家在小縣城的他,有一個大學還未畢業的妹妹,父母呢,則經營一家小超市。
反觀陳倩,獨生女,家住市區,父母都是體制內。
兩個人在一起的第一年,雙方互見了家長,許晨的父母沒有一點意見,倒是陳倩的母親,不是很看好這門婚事,她本來一心想要讓陳倩在家裡發展,也找一個本地的獨生子結婚,這樣,以後他們能幫得上陳倩,陳倩也能時不時回家裡看一看。
可是,陳倩聽不進去,她倒是沒有和父母吵鬧,也沒有為了讓父母同意而各種威逼,而是非常耐心地講了自己非要選擇許晨的理由:兩個人有相似的工作,又是同一所大學畢業,很能聊得來,結了婚也會有共同的話題;再者,許晨的妹妹早晚都要結婚,到時許晨也算是獨生子,婆家沒有太過複雜的關係。
「媽媽,我長大了,你不要總是把我當成小孩子看。不管結了婚,離你和我爸遠或者近,我都會抽時間多回去看看,至於你說離得近了,你和我爸能多幫襯,還是算了吧!結了婚,就是自己小家的主人了,也該有獨立處理問題和面對困境不服輸、不怨懟的能力,不然,你和我爸就算是毫無保留地幫扶我,也無濟於事!只能讓我養成不勞而獲的習慣!」陳倩這樣勸母親。
也許是她一直都有自己的主見,也許是母親看她心意已定,最終,母親點了頭,聲稱只要她不是戀愛腦,而是經過認真的考量,那就隨她去。

父母們都同意了之後,陳倩和許晨心裡都輕鬆了一些,畢竟婚姻大事不是兒戲,能被父母們認可的婚姻,才更容易幸福。
陳倩本來想的是再拼兩年,到了30歲再結婚,不是有一句話說嗎,三十而立,到時她和許晨都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這樣一來,雙方父母的壓力又小一些,他們自己也會有成就感,誰知,父母們見倆人感情好,催婚是越來越頻繁。
不想讓父母們焦心,也為了避免戀愛時間長了、兩個人會沒有最初的那份甜蜜,許晨和陳倩想了想後,便決定今年十月一辦婚事,提前把該準備的都作好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