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歲才明白的真理:身邊親戚朋友的數量,多半是由「錢」決定的。

2025-07-01     楓葉飛     反饋

我35歲才明白的真理:身邊親戚朋友的數量,多半是由「錢」決定的

還小時的時候,總覺得只要自己善良,對任何人友愛,那麼身邊親近的親戚朋友就不會少。

然而在成年路上,經歷一些事情後我才發現:身邊親戚朋友的數量,並不是自身有多好多善良決定的,而是靠自己手裡的錢有多少決定的!

你有錢哪裡都有親戚朋友,你沒錢,就算親戚住你隔壁都會如同陌生人一樣。

這道理我是非常有感觸的。

我1984年,出生於廣東一個農村家庭。

我們這個村,原先都很窮,家家祖輩靠種地為生,沒啥大發展。

在28年前,我們這主要還是靠種水稻為生,直到96年開始,陸續改種果樹,才開始發展起來。

我家父母比較務實,沒有趕上早批種果樹的浪潮,別人都放棄種水稻大肆改種果樹時,我父母為了供養我和弟弟妹妹上學,就沒跟著去種果樹。

因為種果樹不是當年種了就有收成的,得種三年以上,才開始慢慢有。

而那些早批敢直接放棄水稻改種果樹的人,大多數都是家裡有點錢,或者孩子少的,更或者家裡有人在城裡打工的,有點穩定收入的。

錯過了這大好機會,我們家也和村裡大部分人的經濟條件拉開差距。

他們一個個靠種果樹都小富了,建新房、買新家具、買車,送子女去城裡讀書等等。

而我們家依舊住老屋,沒有室內廁所,只有家背後的30米遠的旱廁。

家裡雖然住在很大老屋裡,但是和幾個叔伯同住的,我們家房間少,只有三間住房,一間柴房和一間牛欄。

所以家裡也沒有像樣的客廳,父母的房間就是客廳,廚房是土磚頭壘起的土灶,我19歲時,還跟弟弟擠在一間房睡。

因為這種差距的拉開,我發現身邊的親戚朋友,漸漸少了來往和聯繫。

就比如我那三個姑姑,以前我小的時候,她們回娘家都是在我爸和兩個叔伯家裡,輪著走親的。

今年在我們家吃飯,明年就去叔伯家,或者中午在我這吃,晚上就去叔伯家,住宿也是各家輪著住。

後來,大伯和三叔靠種果樹發達了,紛紛另外建了房子,三個姑姑就很少來我家走親,每到年初二,或者一些節日,她們都選擇去大伯或三叔家裡。

慢慢地,原本同是一家人的大家庭,結果我們家就因為條件問題,脫離了這個大家庭。

家裡有時候揭不開鍋,需要資金周轉時,總想著跟有錢叔伯們借點,但他們都愛搭不理,總是裝出一副愛莫能助的樣子。

就算真的借過幾次錢給我們,都是有種施捨和可憐我們的態度。

我記憶最深的就是,當年我19歲,高考落榜後,我很想去外婆家那邊的學校復讀,爭取考個大學來的。

但那個學校收費高,要1200元的復讀費,那時候弟弟妹妹也在讀書,一個初中,一個高一,父母拿不出太多錢,但也不想埋沒了我,於是就帶著我去了大伯家借錢。

就跟大伯借1200元交學費,當時我們是很有誠意去的,帶上了父親在山上摘的干紅菇和中藥材,還抓了一隻雞過去。

我們以為種果樹小富了的大伯,會很爽快地借給我們,但他卻這樣拒絕了:「不是我不想借給你們,但我手裡的錢也很緊張,要買肥料,又要請人幹活啥的......」

父親覺得1200元,可能太多了,就降到800元,可還是不行,最後降降降到400元,大伯都沒借.

當時我看到父親為了給我借錢,卑躬屈膝地向自己的親哥哥,一點尊嚴都沒有時,我心中的別提有多難受。

父親想為我再四處借借,但找了七八個親戚朋友,就有一個親戚借了300元給我們,其他都是沒借。

一個個都說沒錢,但都是騙人的,就像我大伯那樣,頭一晚說拿不出那麼多錢,第二天就拉著我大伯母去縣城買了一千多的液晶電視。

而不肯借錢給我們,我大概也知道原因,就是嫌我們家窮,怕借了就難還。

那時候,我算是被現實的社會狠狠地上了一課。真是借錢見人心,沒錢就沒親戚。

後來,我不想為難父母,選擇放棄復讀,去了縣城的打工。

剛出來打工的那幾年,我一直沒找到什麼好工作,東干一下,西干一下,也沒掙到什麼錢,但也算是幫助父母分擔了弟弟妹妹讀書的開支。

在26歲的時候,我遇到了人生中的貴人,是我現在的老闆。

當時我去了一家酒樓做服務員,老闆見我做事踏實能幹,還笑容好,待人也不錯,就找我做了他的專職司機。

1/2
下一頁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7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4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4K次觀看
楓葉飛 • 4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3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武巧輝 • 1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5K次觀看
楓葉飛 • 7K次觀看
楓葉飛 • 2K次觀看
楓葉飛 • 10K次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