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中秋給親家1萬過節費,對我們一毛不拔:兒子是給親家養的
導語
在幾十年前,重男輕女的現象尤為嚴重。因為大家都想靠兒子養老,自然會比較偏心兒子,畢竟這是自己晚年的依靠。直到現在這種現象還是屢見不鮮,雖然表面上對待兒女是一視同仁的,但一旦涉及到錢財和房子,還是會優先考慮兒子。
但是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兒子也不一定就靠譜的。有些老人越是寵愛兒子,就導致兒子越發不孝順,甚至不願意給父母養老。
今年中秋佳節,汪大爺夫妻都盼望著兒子能回家過中秋,可是兒子兒媳都沒有回來,就連一點表示都沒有,中秋過後汪大爺才知道原來兒子去了親家家裡,買了很多的東西,還給了一萬塊錢的過節費。汪大爺感嘆道:「兒子就是給親家養的,一點也指望不上。」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汪大爺的故事。
自述人:汪大爺
我姓汪,今年78歲了。很多人都說兒女雙全是一種福氣,我跟我老伴有兒有女,原本晚年應該過得很幸福的。但是如今的生活跟我們想像中的相差甚遠。
過去我們是雙職工家庭,兩人的收入都不錯且穩定,養兩個孩子自然不在話下。我們倆惦記著兒子給我們養老,有時候會比較偏心一些。但在衣食住行上我們也儘量做到了公平,畢竟也是有這個條件的,沒有必要太虧待閨女。

不過閨女結婚到時候我們並沒有給太多的陪嫁,我們大部分的錢都留給了兒子。兒子結婚那會我們大包大辦,請了七八十桌客人,辦得熱熱鬧鬧的。當時兒媳要的彩禮很高,在我們當地從來沒有人要過這麼高的彩禮,我們兩口子也是有點捨不得的,但是因為兒子喜歡,我們倆再捨不得也沒有討價還價。
兒子剛結婚那幾年是跟我們一起住的,那時候雖然我還在工作崗位上,但我老伴已經退休了。家裡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這些大部分都是我老伴做的,有時候我下班回家也會幫幫忙。他們夫妻倆就當起了甩手掌柜,飯煮熟了還得我們叫,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家務活。
兒子兒媳不想做,我們也不會為難他們。反正這些對我們來說也很簡單,我們能做的就不要麻煩他們了。再說這些家庭瑣事也不是什麼辛苦的活,我們倆都能夠得心應手,現在我們對兒子兒媳好一些,以後等到他們給我們養老的時候,我們也能夠過得更舒坦一些。

而且我們就這麼一個兒子,不對他好又對誰好呢?孫子孫女也是我跟老伴帶大的,我們能做的都不會讓兒子兒媳操心。帶孩子確實有點辛苦,但我們也很享受兒孫環繞的幸福感。
別說是兩個小孩了,就算他們夫妻倆再多生兩個,我們也樂意伺候。孫子上大班以後,兒媳就提出要買新房,主要就是為了方便孩子讀書。我們家這邊是屬於老城區,所屬的學區教育資源一般,兒子兒媳希望孫子能夠上更好的學校,所以就打算買房子。
好的學區房房價都很高,我跟老伴雖然都有退休金,但我們對自己很節省,總是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的。不過如果這錢是為孩子們花的,無論再多我們也捨得。
他們夫妻倆有多少錢我們也不懂,反正最後新房子的首付是我們出的,裝修和買家具的大頭也是我們,兒子就拿出了五萬塊錢,以後每個月他們還要還2000塊錢的房貸。

老人一般都喜歡在自己家住,畢竟住慣了,去到陌生的環境反而不適應。不過我跟老伴一開始還是打算去跟兒子兒媳一起住的,因為我們覺得跟他們一起住,還能再幫幫他們。
可是兒媳說:「爸媽,我們新買的房子只有三間房,剛好夠我們一家四口住。如果你們要過來的話,真的不夠地方住了。現在你兩個孩子也都大了,不需要人一直在旁邊看著,我們倆也能夠顧得過來。以後你就不需要過來了,就留在家裡好好享享清福。」
我們老兩口聽了甚是欣慰,這還是我們第一次感受到兒子兒媳對我們的心疼,所以我們也沒有堅持要過去,而是留在家裡養老。
兒子兒媳自從搬出去住以後,基本上就很少回來看我們了。每次給他們打電話都說忙,沒時間。我們家跟兒子家一個在城南,一個在城北,距離有十幾公里,打車也要差不多一個小時,這還是幸運的,如果遇上堵車,那就更加久了。

而且打車費也不便宜,我們也是有點捨不得的,坐公交車又晃得暈,所以我們也沒辦法經常過去。
不過兒子兒媳有時候還是會回來看我們的,一般都是沒錢的時候才會來,每次回來都會問我們借錢,這些年我們真的借了不少錢給他們。說借還是好聽的,其實就是白給了,不可能還還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