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父母成為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孩子上小學之後,越來越有主見,開始向父母提各種想法和要求,這時候,怎麼跟孩子聊天,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家長容易忽略親子交流這一點。孩子作業多,家長工作忙,很容易出現這種「慘白」的家庭:父母和孩子,經常很久都不能好好聊幾句天,有限的對話,僅限於作業做完了沒有,學校裡表現如何。
就這樣,父母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他們太想讓孩子好好學習,變得成功,但在成功到來之前,他們已經「失去」了孩子。

馬克·紮克伯格
到底怎樣才能造就成功人士?出生於猶太家庭的紮克伯格透露了一個自己的成長經驗。 一次接受採訪,紮克伯格表示,他覺得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父母和自己的交流方式,這種聊天的方法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有好事者順藤摸瓜,研究了很多猶太精英家庭的教育方式之後,發現這些家庭都有一種相似的聊天方式,稱作 「海沃塔」聊天法。這樣和父母聊天的孩子,相比同齡人,思考和表達能力更強,也顯得更聰明。
01如果每個爸爸都能這樣聊天
朋友的兒子小學三年級,前些天回家,跟他申請要一架天文望遠鏡,價格不菲。放在普通家庭,這個主題的父子對話,可能兩三回合就能結束:
「爸,我想買一架天文望遠鏡,xx錢。」
「為什麼?是老師要求的嗎?」
「不是,班裡好幾個小朋友都有了,能觀測星空,很好玩。」
A選項:父親考慮一下,表示同意:「好吧,週末我們一起去看看。」
B選項:父親覺得太貴,表示拒絕:「不行,太貴了,不是特別必要的,還會影響你學習。」
C選項:父親猶豫:「我跟你媽先商量商量。」

朋友顯然負擔得起這筆費用,但他並沒有準備如此簡單地結束這次對話,然後掏錢滿足兒子的意願了事。相反,他存心給兒子找了點麻煩,並借機「歷練」了一下孩子,就有了這樣一番對話:
第一回合
子:「爸,我能不能買一架天文望遠鏡,xx錢。」
父:「嗯,為什麼會有這個想法,你最近喜歡上天上的星星了嗎?還是老師有要求?」
子:「班裡好幾個小朋友都有了,說能看星星,很好玩。」
父:「哦,你們在一起聊星星了嗎?」
第二回合
子:「是啊,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最近參加了天文社,每週末都去觀星,回來就一直聊星星,我聽著覺得很有意思。」
父:「他們聊了些什麼呢?北斗星,還是啟明星?有沒有你知道的星星?」
子:「啟明星算嗎?你帶我找過,而且,《西遊記》裡好像也提到過,請孫悟空上天做官的就是他吧?」
父:「對了,咱們都見過啟明星,你有沒有跟小朋友一起聊聊啟明星?那是不用望遠鏡也能找到的星星。」
子(警惕):「聊過了,但他們還說了很多我用肉眼看不到的星星,還有星座,每個星座好像都有故事,這個好像更好玩。怎麼,你不願意給我買嗎?」
第三回合
父:「我還沒表態呢,就是想知道,你要這架望遠鏡,是為了瞭解星辰和宇宙,還是就想能和朋友們聊天。你知道星星有年輕和老邁的區別嗎?」
子:「還會有這種區別嗎?怎麼分別?」
父:「如果你真想知道,回頭有瞭望遠鏡,我們可以試著找找看,藍色的星星,大都是年輕的,而那些開始發紅光的星星,就已經進入暮年了。當然,還有一個情況,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是他們在幾百萬年前發來的光,很有可能,我們看見它們時,它們已經消失了。」
子:「還有這回事?他們可沒說過,看來,有個望遠鏡也未必就能看出門道來。你這算是答應給我買了嗎?我突然想馬上看看那些年輕的星星的樣子。」
父:「答應了,不過我有個要求,你能不能把你想要望遠鏡的理由寫出來。」
02一次完美的「海沃塔」聊天
朋友得意洋洋地跟我講了他和兒子的鬥法,引來我一臉崇敬和詫異,問他:「你是啥時候修煉了『海沃塔』聊天秘笈,還自作主張『狗尾續貂』地加了個寫作訓練?」
朋友顯得比我還驚訝,還有點不高興:「明明是老夫自創的父子聊天鬥法,怎麼又牽扯出這麼個奇怪的名字。」
關於,「海沃塔」聊天,我還得給他再普及一遍。
這個方法確實是給紮克伯格帶火的。「神童紮」娶了個華人媳婦,他們一家人的各種故事就特別受中國人的青睞,「海沃塔」就是這麼流傳開的。
雖然中國人很講究家庭和家族觀念,但實際上,家庭交流並不被重視。反倒是在智慧和財富上都征服了世界的猶太家庭,特別重視家庭聚餐和交流,也非常講究親子間的「海沃塔」時間。

猶太人親子共處的機會很多,家庭聚餐、上下學的散步,都是「海沃塔」聊天時間。父母不會敷衍這段時間,基本都按照三個核心要素來展開對話,分別是: 傾聽和表達;探索和聚焦;支撐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