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獨立性強、充滿自信的孩子總是樂觀進取,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學習新事物,並勇於面對新的挑戰;而一個缺乏獨立性格的孩子,凡事退縮、畏怯,依賴心強,不敢主動參與學習。因此,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擁有獨立個性,究竟如何培養,又不知從何下手。 不著急,小新媽今天給就來講講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希望可以幫到家長們。
所謂獨立性,是指一個人敢於和善於自我抉擇,能獨立地尋找解決並實施解決問題能力的個性品質,對於孩子來說就是最終可以脫離父母獨自生活。
孩子一歲後,獨立性開始萌芽,三四歲時,獨立性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這時幼兒逐漸有了自己的願望、主意,渴望 依靠自己的力量獨立進行活動。作為家長當然不能忽視孩子早期獨立性的培養, 根據不同的成長階段給他一些力所能及的獨立生活。
嬰兒期:給予愛和信任
這個階段,父母最需要做的是與孩子建立牢不可破的愛和信任,而不是把他晾在小床裡鍛煉獨立能力。及時有效地滿足寶寶的基本需求和情感需求,這對稚嫩的寶寶非常重要。比如,輕柔的撫摸、對他微笑、抱抱他,對寶寶來說都是一種爸爸媽媽很愛他的信號。
幼兒期:放手讓他發現
此時孩子會開始顯露出獨立的需要。通常這種需要建立在兩個基礎上: 一是他發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二是他具備了初步的爬行或行走方面 的自立能力 。於是,孩子會迫不及待地發表他的「獨立宣言」。
爸爸媽媽在此時應該順應孩子的要求,給孩子更多的耐心,儘量少的懲罰,較妥帖的防護措施以及放手讓他去發現,此時的孩子從外界獲得的資訊越多,他就會越自信。
少兒期:引入集體之中
孩子就要去幼稚園學習了,如何與人相處、學習社會技能等,是孩子真正邁向獨立的重要條件。所以,他需要和小夥伴在一起。作為爸媽要盡可能為他創造機會,要有組織的、有規則的,引導他去適應和參加群體活動和遊戲。
學齡期:要有生存目標
6-10歲是孩子性格和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爸爸媽媽可以藉助孩子智力的提高和興趣的增加,説明孩子確立一個目標,然後以制訂一個實施計畫。這個目標不必很大,但必須堅持。比如,每天堅持晨練20分鐘,臨睡看半個小時書等等。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需要一步一步來,要在其成長過程中要逐漸擺脫對爸媽的依賴,實現真正的自我獨立,不僅是思想上的獨立,也是一種精神上的獨立。
父母千萬不能操之過急,處理不當,就會出現孩子的「獨立性」危機,導致脾氣暴躁,情緒不安,執拗任性,缺乏自信,不能和別人友好相處等這樣的不良人格。

那麼,怎樣對孩子進行獨立性的培養呢?小新媽告訴各位家長們5有效的培養孩子獨立性的解決方法。

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情感世界
搶先看最新趣聞請贊下麵專頁
尊重幼兒情感,對於孩子的「大驚小怪」,父母要給予充分的理解,不能嘲笑、呵斥孩子,不能對孩子的感情不屑一顧,要給予真誠的關注,與孩子之間保持一種平和的態度和寬鬆的氛圍,不能把成人意見和情緒強加給孩子,更不能對孩子進行「情緒污染」,用自己的不良情緒影響、壓抑幼兒,讓其情感圍著成人變化,而無法擁有自己獨立的情感世界。

2.珍惜孩子自我獨立意識
當孩子二三歲的時候,出現了最初的自我概念,開始出現「給我」「我要」「我會」「我自己來」等自我獨立意向。心理學家指出:當幼兒的獨立活動的要求得到某種滿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時,他就表現出得意、高興,出現「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態度,否則就出現否定的情感和態度。

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的人格獨立和依戀安全成正比,與父母的愛息息相關。當孩子內在與父母的聯接越緊密,愛的濃度、純度和品質越高,依戀關係越安全,孩子的人格獨立性才會越強。父母美其名曰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而過早和孩子分床睡,很小就把孩子放在托兒所、幼稚園,讓孩子從小就寄宿,讓孩子在外地上學,殊不知,這對孩子來說是父母的拋棄,心裡就會缺乏安全感,面對外在環境會自卑,獨立的人格也無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