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血虛食品: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紅糖、赤豆等,可經常交替選用。
補血虛藥膳食療方舉例:
當歸、黃芪各15g放入紗布袋中與龍眼肉共蒸煮,可補血虛。
3、陰虛:又稱陰虛火旺,俗稱虛火,陰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怕熱、易怒、面頰升火、口乾咽痛、大便乾燥、小便短赤或黃、舌少津液、五心(二隻手心、二隻腳心與頭頂心)煩熱、盜汗、腰酸背痛、夢遺滑精、舌質紅、苔薄或光剝、脈細數等。

進補宜採用補陰、滋陰、養陰等法,補陰虛的藥物可選用生地、麥冬、玉竹、銀耳、石斛等。
補陰虛食品:百合、藕、金針菇、枸杞頭、荸薺、生梨等,可經常交替選服。

補陰虛藥膳食療方舉例:
銀耳紅棗羹(或百合蓮子羹):銀耳、紅棗(或百合、蓮子)適量共煮羹當點心服食,可補陰虛。
二子湯:女貞子、枸杞子各20g同煮湯,加調味,連食數劑。
4、陽虛:又稱陽虛火衰,是氣虛的進一步發展,陽虛之體的主要表現為:除有氣虛的表現外,平時怕冷、四肢不溫、喜熱飲、體溫常偏低、腰酸腿軟、陽痿早泄、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舌質淡溥、苔白、脈沉細等。

進補宜補陽、益陽、溫陽:補陽虛的藥物可選用紅參、杜仲、肉桂等。
補陽虛食品:胡桃肉、桂圓、桂皮等,可經常交替選服。
5、兩虛:體虛者亦常出現兩虛之體,兩虛之體有以下幾種:
氣陰兩虛:既有氣虛又有陰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有頭暈、乏力、腿軟等氣虛表現,又有升火、咽干、舌紅等陰虛表現,但沒有慢性疾病,這種體質稱氣陰兩虛體質。
進補宜採用益氣養陰之補法,即在進補時應同時考慮補氣和補陰。

陰陽兩虛:既有陰虛又有陽虛,稱陰陽兩虛,其主要表現為: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又特別怕熱、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之體質。
進補宜採用陰陽並補,養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
氣血兩虛:氣血兩虛一般出現在貧血、白細胞減少症、血小板減少症、大出血後、婦女月經過多者等,其主要表現為:既有氣虛的表現,又有血虛的表現。
進補宜採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並補。
對兩虛之體的食補可分別選用上述補氣、補血、補陰、補陽的食品及藥膳進行辨證辨體施補,更應根據虛弱的輕重交替選服。
通過進補待虛弱的表現消失,恢復健康後應停服進補食品及進補藥膳,到服食正常的平衡膳食即可,真正做到「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無虛不須補,避免不虛而補,補之過度或進補不當而引起的不良反應,反而對健康不利。

04
F O U R
陰虛體質養生
陰虛體質是指由於臟腑功能失調,出現體內陰液不足、陰虛生內熱等主要症狀的體質狀態。
體質特點:
體形瘦長,手足心熱,易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飲,大便乾燥,吃辛熱食物或熬夜易上火,常出現咽痛,口舌生瘡,面色潮紅,兩目乾澀,視物模糊,皮膚偏干,眩暈,耳鳴,睡眠差。舌紅少津,少苔,脈象細弦或數。

飲食調養:
陰虛體質者以滋陰潛陽為法,宜多食一些滋補腎陰的食物。可常食芝麻、糯米、綠豆等。
應少吃辛辣刺激性食品,忌吃溫熱香燥食品,忌吃煎炸爆炒的食品,忌吃性熱上火的食物,忌吃脂肪、碳水化合物含量過高的食物。
05
F I V E
氣虛體質養生
氣虛體質是由於體內元氣不足,出現氣息低弱、臟腑功能狀態低下等症狀的體質狀態。
體質特點:
其基本特徵是形體消瘦或偏胖,體倦乏力,面色蒼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一旦活動則自汗更為明顯,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脈虛弱。
如果患病則各種症狀加重,或伴有氣短懶言、咳喘無力,或食少腹脹、大便溏泄,或脫肛,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憊,或腰膝酸軟、小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

飲食調養:
應通過飲食調養來補氣、益氣、行氣。可用生谷芽、生麥芽之類,去其皮為宜,用來補益胃氣,幫助消化和營養輸布,使得氣血生化有源。
注意儘量少吃油炸食物,少喝湯水,不給本已虛弱的內臟增加太大的壓力。可以常食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藥、馬鈴薯、大棗、胡蘿蔔、香菇、豆腐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