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兒子今年剛升初一。
前幾天本想約她出來聚聚,沒想到話還沒開口,就聽了她將近半小時的訴苦。
原來,這才剛開學不久,母子倆已經吵了好幾架了。
她說一上初一,她就給兒子規劃好了目標高中和目標大學,也提前詳細制定了階段性任務。
老母親操碎了心,奈何孩子一點都不給力。
她兒子覺得不想什麼都按照媽媽的要求走,而且自己才剛上初一,需要一個適應階段,沒辦法立馬達到媽媽給他定的高標準。母子倆誰也說服不了誰,每天吵得不可開交。
話到結束,她痛心疾首地對我說:
「以後社會競爭壓力那麼大,我提前幫他規劃,還不是因為他是我兒子,才這麼盡心盡力替他操心。」
其實,作為父母,有時候我們常會忽略一個事實:孩子是一個多維度的,和我們完全不同的獨立生命體。他不是我們的意願延伸,也不會按照我們的期待成長。
你可以對孩子有期待,但孩子沒有義務必須要配合你。
因為所有的期待背後,都會藏著「達不到」後的指責和委屈。
為人父母最大的自覺,是讓孩子只專注自己的期待,而不是為了父母的期待負責。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馬斯克的母親在他3歲的時候,堅信他是個天才。
而這一切僅僅因為,馬斯克小時候就可以把一些道理講得有理有據。她覺得一個沒有任何經歷的孩子能做到這一點,一定是非凡的。
可當時馬斯克的老師並不這麼認為,他們認為馬斯克在學校的表現,有可能會讓他在之後的校園生活中有社交障礙,建議他先休學一年。
對於老師的質疑和白眼,馬斯克的母親堅持自己的觀點,她始終認為馬斯克是個天才,需要和除了家人以外的人多去交流。

可以說,馬斯克最終的成就,離不開母親童年時代對他的信任、鼓勵和引導。
當然,像馬斯克一樣最終達到相似成就的孩子或許比較少,但有自己的小天賦的孩子卻非常多。
甘肅的一個男孩,用訂書針做出了一輛坦克,不僅履帶能自如前進後退,坦克身上還一比一復制了炮台和重機槍;

廣東的一位媽媽,半夜打開兒子的繪畫本,一幅幅有趣又精美的畫作,讓她忍俊不禁又驚喜連連;

山東的一個小女孩,晚上臨睡前畫興大發,用手、塑料袋、泡泡……繪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魚戲蓮葉圖。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只是缺少被發現的眼睛。
不是孩子不符合我們的期待,也不是孩子不優秀,是我們被自己的標準蒙住了眼,只用自己的認知,要求孩子按我們的期待成長,忽略了他們身上原本的閃光點。
知乎上有人問: 「人生過半,有哪些話你最想說給二三十歲的人聽?」
有個回答是:「作為一個最普通的父母,我們根本決定不了孩子最終要走的路,甚至因為我們的過度干涉,孩子反而走不好自己原本要走的路。」
這一點,我真的深有感觸。
老師的身份,讓我有很多機會和父母們溝通,發現大家都有一個共同感受:孩子越大,父母的無力感越重。
就像我自己,女兒一路長大,我的心路歷程也在一路變化,從信心滿滿,到懷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給她更好地托舉,到現在徹底「躺平」,充分尊重她的選擇和發展。
有人說,父母的認知,是孩子發展的天花板。
給不了孩子更高的起點,就少一些限制,多一些信任和支持,讓他們擁有去闖一闖的自由。

真正毀掉孩子的
不是教育壓力,而是情緒壓力
看過一位教育博主分享的故事:
她女兒剛上高中時,第一次考試成績不太好,在回家的路上和她聊:
「爸爸,老師說這次成績不好的學生,以後可能考不上好大學。」
「所以呢?」
「我有些擔心,爸爸,你也會擔心、會覺得我很差勁嗎?」
「會有一點點擔心,但不至於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