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六一兒童節的儀式感,都是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

2024-06-01     玉兒     反饋

有儀式感的家庭,才能養出內心豐盈、積極溫暖的孩子。這個兒童節,你為孩子準備了什麼呢?

「不就是一個六一兒童節嗎?」

「有必要這麼折騰嗎?」

「說白了,你這就是搞形式主義!」

老公得知我一個月前就開始策劃女兒的兒童節,又是訂做愛莎公主蛋糕,又是準備星空天花板,還邀請女兒了班上幾個好友一起到家裡玩角色扮演,一直表示很不理解。

為什麼一定要給孩子過一個有儀式感的兒童節?

世界名著《小王子》裡面有一句話給出了很好的解答:儀式感,它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在每一個平凡而重複的日子裡,兒童節便是那特別的一天。

這一天,是孩子的專屬節日,他可以單純的做一個小孩,也可以盡情地享受父母的關注和寵愛。

一個滿滿儀式感的兒童節,便是父母對孩子愛的最好證明。

儀式感

是孩子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來源

心理學博士BarbaraFiese和她的團隊研究「家族儀式感傳承」超過50年,結果發現:

家庭中的儀式感,會浸透到孩子的血肉中,讓他們充滿歸屬感、安全感。

遺憾的是,不少父母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也有認為過六一,就是隨便買個玩具就算過節的。

不過節,沒有儀式,孩子們一樣按時長大。

但缺失的幸福感,卻是永遠彌補不回來的。

曾在貼吧看到一位網友的分享。

雖然已經成年了,但每年的兒童節,她都會請假在遊樂園待上一整天。然後再買上一大袋冰淇淋,一直吃到肚子痛,哭一頓,才覺得好受些。

原來女孩小時候,父母天天忙於生意,生活連軸轉。連兒童節是哪天都記不住,更別說陪她過節了。

六年級那年,她求了父母好久,媽媽才勉強答應那天陪她過。

可是,六一那天的親子活動,她左顧右盼,卻始終沒有等來父母,依舊只有她一個人沒有父母陪同。

她看著周圍滿臉幸福的同學,終是忍不住哭了起來。

如今的她,雖對父母有所釋懷,卻很難和父母親近起來,疏離感始終橫亘在他們中間。

因為她始終不能理解,為什麼父母就不能陪她過一次兒童節呢,哪怕只有一次,哪怕只有一小時。

儀式感,從來不是可有可無的,它是孩子衡量父母是否重視自己的尺子,亦是父母愛的表達。

《兒行千里》節目中,何炅曾和孩子們談生命中最重要的儀式感。

有個女孩說,媽媽要求她每天出門前,都要和家人擁抱一下。

她覺得難為情,就問媽媽為什麼非要這樣?

媽媽說:

「因為要珍惜每一次和家人擁抱的機會,要讓彼此知道,我們互相在乎對方。

有個特定時間的儀式,會讓這個時刻和這個人,在我們心裡變得更加重要。」

是啊,小小的儀式,飽含的是父母的愛意和在乎。

作家霖莜莜說:「一次次關於儀式感的探索和溫習,是一次次關於愛的認知與確定。」

父母用心創造出的六一儀式感,便是向孩子述說一個事實:

你很重要,你值得被愛,你值得世間一切美好的東西。

儀式感

是孩子長大後直面風雨的底氣

教育家劉稱蓮曾分享過一個家庭特有交流形式。

她們家建立了一個「郵局」,分別設立了爸爸、媽媽、女兒三個郵筒,通過寫信的方式進行一對一的溝通。

為什麼要多此一舉,不直接說出來呢?

原來,在這種特殊的儀式感下,女兒覺得自己的事情都能得到父母很好的重視,所以就很願意把成長中的煩惱和困難都寫出來和父母商量解決。

因為不管發生什麼,爸爸媽媽都是她堅實的後盾。

通過簡單的儀式,賦予普通事物更深的精神價值,便是運用了心理學上的心錨效應:讓孩子的情緒和行為與外界的某個事物產生連結,而產生的條件反射。

也就是說,一個小小儀式,會讓這個事物在孩子心理烙下印記,給孩子成長的溫暖和力量。

想起知乎網友@Cindy的故事,小時候她家裡窮,別說玩具了,連小零食也買不起,過六一簡直是奢侈。

但媽媽卻從來沒有將就過,每年的六一前夕,都會採摘李子提前腌制,再蘸上糖漿串起來,一串串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蘆」,便是她童年最美的回憶。

1/3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