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立馬不滿道:「不是吃藥也能治好嗎?可別耽誤了我出去玩啊!」
假期第二天,兒子就開始鬧了:「要不就讓媽媽自己待醫院吧,我好不容易才放一次長假。」
更讓她堵心的是,那天她肚子疼得厲害,喊兒子倒杯熱水,兒子卻只顧玩遊戲,隨手遞去一瓶礦泉水。
她又多次讓兒子倒杯熱水,兒子卻全當沒聽見。
她說:「這都是我自己作的啊!」
孩子小時候要幫忙做家務,她總是制止:「你只要負責學習就好了。」
平時自己有個小病小痛,孩子幫忙端水送藥,她卻說:「媽媽不用你操心,你照顧好自己就好了。」
不僅如此,她還捨不得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累。
沒想到自己含辛茹苦,卻把孩子養成了一個自私自利的「白眼狼」。
有人說,中國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一切卻養出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
習慣了享受的孩子,很難懂得去愛身邊的人。
愛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從小對孩子狠一點,捨得用孩子。
遼寧省教育局局長魏書生在兒子2歲時,就開始讓他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四歲時,就讓兒子幫自己洗腳,兒子不理解:「爸,你自己不會洗嗎?」
他便哄兒子:「爸哪有你洗的好呀,你那小手揉的可真有一套。」

再大一點,兒子便會搶著幹活。
有一次,他和兒子一起出門,一共三個包,兒子竟左右手各拎一個,身後再背一個,說:「爸,你閒著。」
他就在後面空著手,欣賞著兒子的成熟,也品味著自己的教育成果。
魏書生總結道:
「孩子就要趁著他不懂事的時候,把他引向正確的軌道,給他養成習慣了,他便覺得孝順是理所當然的事。」
孩子的懂事,離不開父母的放手,只有捨得用孩子,他才能在付出中學會感恩。
教育家盧勤說:「一個孩子在被大人需要時,才能感受到自己幼小的生命是多麼偉大,於是感悟到一種深深的愛意。」
孩子不感恩,歸根結底,就是父母承擔太多,孩子不懂分擔。
所以,父母再能幹也要適當示弱,給孩子一個承擔責任,關心父母的機會。

懂得立規矩的家庭
郭德綱曾在微博大談自己給郭麒麟立的各種規矩:
見到長輩要站起來打招呼;
用餐時,大人不動孩子不能動;
不抖腿,不能斜眼看人;
與人交談時,必須尊稱「您」;
……
他解釋說:立規矩,就是要孩子懂忠孝仁義。

《規矩與愛》一書也說:在沒有規矩的愛中長大,孩子失去了感恩。
現在看來,他的教育很成功,郭麒麟成了娛樂圈出名的大孝子。
郭麒麟感恩師傅于謙,把他當父親一樣孝敬。
打電話給4歲就「丟下」他的生母:「媽,別在日本打工了,回來吧,我養你。」
感激繼母養育之恩,把她當做親生母親一樣對待。
對父親,更是時時刻刻念著他的好,出門不忘給父親捎禮物。
心疼父親,給他捶背。
專門學做魚,為父親慶生。

正是郭德綱從小給兒子立的這些規矩,才能讓郭麒麟在紛雜中常懷感恩之心。
規矩的存在,就是要孩子懂感恩,敬長輩。
規矩的缺失,導致的必然是孩子無規無矩,目中無人。
安徽發生了一起母親報警,請求將兒子送到少管所的新聞。
當晚,13歲的孩子又在看漫畫,媽媽說了孩子幾句,兩人便吵了起來。沒爭執幾句,兒子就隨手抄起板凳砸向了媽媽。
媽媽的鼻骨瞬間被砸斷,痛的直掉眼淚。

從小,媽媽就對兒子非常溺愛,他小錯大錯不斷,媽媽都忍了,可換來的卻是孩子越來越囂張。
不得已,媽媽這才求助警察:「孩子平時就不服管教,對父母一點禮貌都沒有!」
教育家說:
「孩子要在6歲前立規矩,時間晚了,就管不住孩子了。」
孩子3歲時沒規沒矩,父母不忍心管,他7歲就習以為常,動不動就對長輩大呼小叫;
11歲時,你再去管,他就會頂撞你;
再到15歲,你嘮叨幾句,他就不耐煩,你罵幾句,他就敢打你……
小時不立規矩,長大就立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