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老漢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種了一輩子的地,身體硬朗得像鐵打的一樣。
然而,隨著年事漸高,65歲李老漢漸漸感到力不從心。
起初是腰酸背痛,後來連走路都變得吃力。
憂心忡忡之下,李老漢前往了醫院。
一番檢查過後,醫生漸漸皺起眉頭,告訴李老漢,他的腎功能出現了問題,血液中的毒素和廢物積累過多,這是尿毒症的徵兆。

一聽「尿毒症」這三個字,李老漢心裡一沉。
他聽說過這種病,患上了就要一直接受血液透析。
李老漢怎麼也想不通,自己平日裡飲食清淡,也經常喝水,怎麼會得上這種病呢?
醫生聽了他的疑惑,耐心解釋起來:「多喝水是好事,但是有些水喝多了,即便是鐵腎也是招架不住的。

老李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習慣,連續的勞作之後,坐在田邊的大樹下,咕咚咕咚地喝上幾大口冰涼的溪水,那是他一天中最愜意的時刻。
但當時的他可不會想到,溪里的生水沒有經過處理,滿是污染物和礦物質,長期飲用會損害腎臟。

尿毒症患者並不少,平均每10個人里就有一個人中招。
常有人說,尿毒症都是喝出來的,這話雖然有些太絕對,但正確喝水,確實是預防尿毒症、守護腎臟的第一步。
一、 尿毒症都是喝出來的?
「尿毒症」這三個字,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顧名思義,也知道是與尿液相關的病症。
只是,尿毒症並不是指「尿中含毒」,相反,這種病的症狀恰恰是尿中能排出的毒素太少了。
民間常言道:尿毒症都是喝出來的!其實,這種說法忽略了腎臟功能和全人體的複雜關係。
確實,水對於維持腎臟功能至關重要,但尿毒症的問題不在於水本身,而在於腎臟處理水和廢物的能力。

尿毒症的英文名為Uremia,引自希臘語中的「尿液」和「血液」二詞。
血液流經身體的每一個角落,輸送營養也帶走廢物,經過腎臟這個精巧的過濾器時,部分血液便成了尿液,二者各自捨棄或保留所需的物質,涇渭分明起來。
但是,如果腎臟出了問題,過濾功能失效,那些本應該被排出去的廢物就留在了血液里。
廢物長期蓄積,便會使人「中毒」。
這情況,就好比衛生間的下水道堵了,髒水無法排出,弄的家中到處都是臭味。

用老祖宗的智慧來說:腎藏精,主水,與生殖、發育、耳聰、腦髓、骨、發等方方面面都密切相關。
若腎功能失調,精微物質代謝失衡,便會形成「毒」。
由此,腎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尿毒症的成因與「腎虛」有關,糖尿病、高血壓、長期腎炎等病症都可能導致「腎虛」。
先天不足、後天失養、情志內傷、勞逸失度等多種因素都會導致腎精虧損,水毒內停,最終形成尿毒症。
大多數的尿毒症患者通常會先患上慢性腎病,時間拖久了,腎功能就慢慢衰竭,無法發揮正常的生理作用。
因此,尿毒症患者需要藉助「人工腎」,也就是透析儀器來過濾血液,以維持生命。

然而,「人工腎」可比不得原裝腎。
透析可以讓患者們活下來,但透析過後仍會有一些殘留廢物無法被有效清除。
這些溶質,原本應被腎臟的巧手逐一篩選,排出體外,但在尿毒症的狀態下,它們卻成了滯留者,潛伏在血液中,伺機而動。
尿毒症之所以難治,就是因為血液中的廢物溶質著實是種類繁多,數量龐大,構成了一個複雜的戰場。